刚刚,今年最大IPO敲钟了。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今日(8月7日)华虹半导体有限公司(简称“华虹公司”)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此次IPO发行价52元/股,开盘涨超13%,市值一度超1000亿元,截止发稿市值超940亿元。
华虹公司即华虹半导体,崛起于上海张江,是中国大陆第二大、全球第六大晶圆代工厂,曾于2014年登陆港交所。值得一提的是,华虹此次IPO募资规模高达212.03亿元,一举成为今年A股募资金额最大IPO,同时也是迄今科创板史上第三大IPO,仅次于中芯国际和百济神州。
而透过华虹半导体,我们得以一窥上海张江雄厚的半导体版图——殊不知,中芯国际、芯原股份、格科微、晶晨股份、聚辰股份、晶丰明源、普冉股份.....近500家芯片企业都聚集在张江,造就了一个完备的半导体产业链。这里,俨然是中国半导体最神奇的圣地。
年度最大IPO:
来自上海张江,市值900亿
华虹公司背后有着一段往事。
那是1995年,中国电子工业迎来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一个国家项目,具体内容是投资100亿元,建设一条8英寸晶圆、从0.5微米工艺技术起步的集成电路生产线。
而上海华虹集团是主要承担企业之一。1996年,华虹集团和日本电气株式会社(NEC)联合发起成立了上海华虹,并引进国内第一条8英寸半导体生产线。
然而,合资新厂刚开始建立,全球半导体行业却进入低谷,彼时海外工厂都在降低产量或停止新厂建设。反复权衡后,华虹依旧坚持建设,仅用了18个月完成了工期。据《上观新闻》报道,1999年,华虹NEC浦东新厂建成投产,实现规模月产2万片。
华虹新厂建好后,正好赶上了半导体行业新一轮周期。因此,华虹很快就实现盈利。刚开始那几年,华虹先靠着生产DRAM存储芯片起家,后来因DRAM市场低迷,便于2003年前后转型做晶圆代工厂。
直至2005年,华虹NEC重组成立华虹半导体,后来于2014年10月在港交所上市。期间,华虹一直在8英寸产线的低制程工艺上摸索,到了2018年,华虹12英寸生产线建成投片,正式完成“8英寸+12英寸”工艺产线布局,并将制程能力提升到55nm。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集成电路代工企业在技术上通常有两条战略发展路线,一条是沿着“摩尔定律”不断微细化发展,一条是沿着“超摩尔定律”发展特色工艺。而华虹公司不靠制程取胜,专注于成熟制程领域的特色工艺。
走过20余年,华虹公司已经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和中芯国际并称“中国半导体双雄”。在业务上,华虹公司可以提供包括嵌入式/独立式非易失性存储器、功率器件、模拟与电源管理、逻辑与射频等多元化特色工艺平台的晶圆代工及配套服务。
目前,华虹公司拥有三座8英寸晶圆厂和一座12英寸晶圆厂。截至 2022 年末,上述生产基地的产能合计达到 32.4 万片/月(约当 8 英寸),总产能位居中国大陆第二位。
招股书显示,2020年到2022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67.37亿元、106.30亿元、167.86亿元,最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达58.44%,对应实现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5亿元、16.6亿元、30.1亿元。
过去一段时间,受消费电子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一些产业链上游的晶圆代工企业营收出现下降的趋势。
但华虹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功率器件、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储器、模拟与电源管理、逻辑与射频,且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和消费电子领域,受消费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较小。华虹2023年一季度实现了营收、利润双增长,其中一季度营收6.31亿美元,同比增长6.1%;归母净利润1.52亿美元,同比增47.9%。
不过烦恼也摆在眼前。目前全球晶圆代工技术已发展至较高水平,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国际龙头企业已实现 5nm 及以下工艺节点量产,联华电子、格罗方德等企业亦已将工艺节点推进至14nm及以下水平,而华虹公司目前工艺节点尚处于55nm的成熟制程范围,与国际龙头企业及先进工艺节点存在较大差距。
今天,华虹成功登陆科创板,正式开启H+A双资本平台运作模式,也成为了科创板年内上市的第三家晶圆代工企业,前两家公司分别是晶合集成、中芯集成。而在争夺先进工艺节点的竞赛中,华虹正在寻求突围。
一举募资超200亿
投资方豪华,但VC/PE缺席
华虹从一开始就在科创板IPO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直接的表现即是华虹的募资额。招股书显示,华虹公司此次拟募集资金180亿元,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为华虹制造(无锡)项目、8 英寸厂优化升级项目、特色工艺技术创新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实施主体均为发行人及其控股子公司。
对此,华虹称,公司的产能利用率饱和,2020年—2022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2.7%、107.5%和107.4%,随着各个产品线的不断上量以及国内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产能即将成为公司发展的制约瓶颈,公司迫切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地位。
说起来,2023年大规模募资的IPO并不在少数。今年5月上市的中芯集成原本预计融资125亿元,最后融资额不及预期,仅有110.72亿元;5月5日上市的晶合集成,预计融资95亿元,最后实际募资略高,为99.6亿元。
相比之下,华虹募资额不仅更多,甚至实现超额募资。根据华虹公司公告,此次公司募集资金总额为212.03亿元,超过180亿元的预计融资额,最终超募17.8%。以此计算,华虹公司此次IPO募资居科创板IPO募资第三位,是今年以来A股募资金额最大IPO。
与此同时,华虹此次IPO的战略投资方阵容相当豪华。7月24日晚,华虹公司披露了其战略投资者的信息,参与战投的机构共30家。其中,大基金二期一口气认购了30亿元,是金额最高的战投机构。其他知名战投机构还包括国新投资,拟认购20亿元;国企结构调整基金二期,拟认购15亿元。
此外,诸多半导体产业的龙头企业也参与其中,包括上汽集团、澜起科技、沪硅产业、盛美上海、中微公司、安集科技、聚辰股份。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与华虹公司有着产业联动。譬如,盛美上海认购金额1亿元,已与华虹公司在半导体设备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沪硅产业是华虹公司最重要的半导体衬底材料供应商之一。
细数下来,华虹公司身后尚未看到VC/PE的身影。据招股意向书,截至2022年12月31日,华虹半导体由华虹国际控股,持股比例为26.6%,华虹国际由华虹集团100%控股,而上海市国资委直接持有华虹集团51.59%的股权,为华虹半导体的实际控制人。
这并不难理解。回顾华虹公司的成立历程,可以发现与上海张江渊源深厚。华虹公司的注册地址虽然在中国香港,但主要生产经营地址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哈雷路。华虹公司的8英寸晶圆厂也奠定了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
为何是张江?
走出一支中国半导体军团
“中国芯片看上海,上海芯片看张江。”一语道出了张江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性。
上海张江,应该是我国起步最早、最核心的芯片产业集群。早年间,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张江高科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
2000年,“中国半导体之父”张汝京带队成立中芯国际,并在上海张江打下第一根桩。仅用13个月,第一座8英寸晶圆厂就正式建成投产,创造了当时全球最快的芯片建厂纪录。
后面的故事也为人熟知。中芯国际崛起,而张江集成电路也迎来了黄金时代。当时,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掀起一波创业高潮,一大批海归人士回国创业,并形成一个共识:要创业做芯片,就要去张江。那一波创业热潮中,芯原股份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就是其中一员。
2001年,戴伟民回国在上海张江成立了芯原股份。之所以选择张江,戴伟民曾表示,当时来张江主要是因为中芯国际。当时他就判断,未来张江的集成电路应该会有群聚效益,会聚集包括制造、设计等环节上下游的企业。
果不其然。时至今日,张江已经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布局,俨然是一座“芯”城。
如今漫步在张江,芯片公司随处可见。从上海地铁2号线张江高科站出发,步行不到一公里就可到达上海微电子港、中兴研发大楼,继续再沿着祖冲之路往东走,可以看到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集成电路领域的龙头企业。而往广兰路方向走去,坐落在吕家浜河两侧的张江集电港附近,可以找到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紫光展锐、格科微电子、英伟达等芯片企业。
目前,张江已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约500家。数据显示,2022年,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000亿元,占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比重约66%,战略地位已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来自张江的芯片上市队伍日益壮大。2022年,上海新增49家上市企业,浦东新区新增上市企业最多,共有21家,其中19家位于张江科学城,翱捷科技、思特威、钜泉科技、伟测科技、华岭股份等5家公司隶属集成电路行业。
这不,张江又将迎来一个芯片IPO。7月初,证监会同意泰凌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注册申请,距离上市只剩下临门一脚。泰凌微电子成立于2010年,总部位于张江科学城,是一家致力于研发高性能低功耗无线物联网系统级芯片的半导体设计公司。
还有一个个新成员涌现。芯旺微电子掌舵者丁晓兵,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与电子专业。2012年,丁晓兵在张江创办芯旺微电子,现已量产并成功商用搭载基于自主KungFu内核的几十款MCU产品。今年6月,这家车规级芯片龙头公司在上交所递交招股书。
筚路蓝缕,几经寒暑。从一座晶圆厂,到一座“芯”城,张江用了近30年的时光,并把集成电路产业锻造成一张国产“硬名片”。如今,张江芯片公司正在徐徐发散开去,故事仍在续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天天IPO”(ID:pedailyIPO),作者:张继文,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