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米、中兴、华为、金立、联想、魅族、努比亚、OPPO、vivo、一加,这十大国产手机厂商VP级别高管代表,正式聚在一起开了个会,并最终推出了快应用标准即时应用生态联盟。

  这对于当前整个 Android 生态、开发者以及用户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十大手机厂商果真是为了围剿微信小程序?带着种种疑问,CSDN 特别请教了近一年来全程推动并深度参与其中的 HTML5 产业专家、DCloud CEO 王安,为我们带来了来自于内行对于快应用的深度解读。

  3月20日,中国大饭店,国内十家手机厂商:小米、华为、OPPO、vivo、魅族、金立、中兴、努比亚、联想、一加,正式宣布成立快应用联盟,推出快应用。

  

微信图片_20180321104950.jpg


  上千名开发者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如果说微信小程序是移动互联网下半场的开幕,那么快应用就是坐实移动互联网下半场方向的重要里程碑。

  快应用,貌似可以简单理解为:操作系统的小程序。其实又绝对没这么简单。

  那么到底什么是快应用,又有什么样的机会,笔者作为一直参与其中的实践者,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大家。

  Let's begin!

  微信小程序,经历了起起伏伏,目前已经摆脱了质疑,1.7亿的日活,58万个应用,成功地教育了开发者和用户,验证了这个模式的价值。

  反正Google进不来中国,中国的Android手机厂商也希望拥有自主的应用生态,既然小程序模式趟通,何不自己也来一个快应用呢。

  但没有一个手机厂商拥有独自挑起生态建设的能力,小米之前搞了直达服务,响应者寥寥。

  在过去近1年的时间里,国内手机厂商们反复开会磋商,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合作模型,大家组建快应用联盟,统一开发规范,开发者按快应用规范开发的应用,可以在联盟手机厂商中兼容发行。

  有人说手机厂商联合对抗腾讯,并认为仍然难以和腾讯掰手腕。其实快应用联盟的愿景并不是对抗腾讯。中国的手机厂商需要一个自控的应用生态,而非开放的Android生态。在iOS上应用发行是Apple垄断的,虽然中国的手机厂商享受到了Android开放的益处,但一直无法像Apple那样把控整个应用生态,已经在国际上有显赫地位的中国手机厂商希望再进一步。去Android化不敢轻易提,但把大部分应用变成快应用,并自主控制这个二级应用生态,正是手机厂商的战略。所以很清楚的一点是,用户无法像自主安装apk文件那样自主安装快应用。目前三方应用商店和线下预装等业务的收入,要被手机厂商收割。

  所以当快应用和微信小程序共同出现后,虽然彼此会有竞争,但并不存在谁胜谁败的说法,它们一起吃掉的,是曾经开放的原生应用的市场。

  快应用作为后来者,必须找到比微信小程序更具优势的特点,快应用也确实有更多优势:

  1.   留存好:微信小程序一个很大的痛点是,二次使用不方便。这导致小程序留存低、进而用户ARPU 值低。而手机厂商的快应用,可以直接在手机桌面安装图标。另外很多手机厂商其实已经把微信在安卓桌面创建快捷方式的权限默认禁用了。

  2.   入口方便:微信小程序虽然有很多特色场景,但微信毕竟是社交为主的应用,很多方便的入口并不能为小程序所用。但手机厂商在其应用商店、浏览器、搜索、短信卡片等多处可以导流应用服务的入口均开放给了快应用。

  3.   性能好:微信小程序是WebView渲染的界面,快应用是Native渲染的界面,再加上ROM优化和硬件资源的扶持,快应用的运行性能更高于小程序。

  这些优势,确实是微信这个“App”所难以企及的。当然目前快应用的完善度远不如微信小程序,但假以时日,微信小程序很可能被压缩到部分特色场景中。

  实际上微信小程序成功后,所有业内有点体量的公司,都已经或即将进入“动态App”市场。

  除了腾讯和这9家手机厂商之外,支付宝已经上线了小程序,百度在本季度也会发布自己的小程序,360、中移动及其他数家手机厂商上线了流应用。

  所有这些,被统称为“动态App”。

  也就是即点即用的、比HTML5体验更好的、可直达内容页面的、具有离线能力的应用,统称“动态App”。(不含轻应用、WebApp,这些在线网页体验不够好,也不具有完善的离线能力。)

  动态App产业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这意味着什么?

  1. 小程序1年内日活从0增长到1.7亿,整个动态App市场今年预计能增长到4亿日活。

  如此巨大的红利,会诞生非常多机会。如果说移动互联网上半场红利殆尽,那么当下开发者就面临着近年来最大的流量红利。

  2. 以往应用生态的主流是原生,因为原生是所有发行渠道都支持的模式。但当所有主流渠道都支持动态App后,动态App也变成了主流。

  这意味着开发者需要重新思考原生应用和动态App的关系了。

  我们来梳理下原生App和动态App的区别:

  微信图片_20180321105117.jpg


  在当前的主流设备上,动态App的性能已足以满足用户需求,性能不是问题。

  从功能角度,原生App毕竟可以调用手机的所有API,动态App是不全的,流应用和微信小程序的API比较全,快应用的API目前还很少,会有一些需求无法实现。

  但随着快应用的发展补足,可以做到常用应用服务的需求都可以满足。

  也就是大部分常用应用服务,是可以通过动态App承载的。

  而动态App,又具有即点即用、保有或删除都便利、高激活率、直达内容的特点,那么用户肯定会更喜欢动态App的版本。

  当用户在应用市场搜到2个竞品App,功能体验完全一样,但一个是“下载”按钮,一个是“秒开”按钮,那么流量肯定会倾斜到可“秒开”的动态App上。

  补充说明下高激活率和直达内容这2个特点:

  高激活率:

  原生App从下载到安装到激活,大概需要十几秒,业内平均激活率为40%。也就是100个下载,对应40个激活。

  开发商买流量时,一个下载(称为CPD),成本约5元。那么一个激活(称为CPA),成本就变成了5/0.4=12.5元。12.5元一个激活用户很贵,导致移动互联网流量过于向寡头集中。

  而动态App即点即用,激活率几乎为100%,CPA=CPD。也就是模式的变化,会增加60%的激活用户,降低60%的CPA成本。这对开发者来讲是大大的福音。

  直达内容:

  原生App是孤岛,应用安装后,自己可以定义Deeplink,让外部跳转到应用的指定页面。

  但这并不是内容直达。

  什么是真正的内容直达,看这个。

  

微信图片_20180321105233.jpg


  用户搜索一个IP:“你好旧时光”,可以在各种视频、评论、电子书、漫画等App内搜索到这个应用的内容,然后点击就秒开这个快应用并直达到相应界面,不管这个应用是否曾安装过。这种体验远超过传统Web搜索。

  看图是看不出来这速度的震撼程度的,可以亲自下载一个到手机上体验下(http://m3w.cn)。

  

微信图片_20180321105254.jpg


  内容外露,是近期热点课题,应用宝已经全部改版为通过内容来带动应用发行。

  其实用户真正需要的就是内容和服务,以后用户将可以更方便的快捷触达自己需要的内容和服务,而无需下载几十M的原生App。

  可以确定,在适合动态App的领域,用户将更喜欢用方便的动态App。

  那么自然,也会有一批应用不适合动态App,包括:

  •   本身就是平台级App,不会再依附一个平台。比如微信、QQ、支付宝、手机百度等;

  •   底层工具,比如安全工具、地图、浏览器、应用商店等。

  其他的内容和服务,不管是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书闻影音,更适合的是动态App。

  这个情况和PC类似,在PC上,我们有部分基础工具也是安装客户端的,但多数内容和服务,是通过浏览器完成的。

  随着各大厂商陆续发布动态App,对于开发者,拥抱动态App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无非是怎么一个拥抱的方法。

  继续展开,想把握好这个趋势也不是很容易。

  目前的动态App,存在严重的碎片化问题。

  微信、阿里、百度的开发规范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相同。很多与业务相关的比如支付、登陆仍然是不同的API。

  快应用虽然也是tag和js,但它不运行在WebView下,语法是手机厂商联盟自己定的,和其他家也完全不同。

  另外快应用联盟里各手机厂商的引擎是自己做的,虽说统一规范,但其实兼容性问题还是存在的。你在华为的手机上开发,看着没问题,但再发到小米手机上可能界面就变形了。

  此外还有HTML5中国产业联盟的流应用,这个联盟是工信部旗下的,标准和以上各家都不同。360、中移动支持的流应用就是这个标准。

  这么多渠道,这么多兼容性问题,那开发者到底要开发和维护多少个版本?

  所谓有痛点就会有创业公司冲上来。笔者公司开源的 UniApp 框架即是如此,开发一次,自动编译为不同的动态 App 版本,发行到所有渠道。还提供了打包为 Android APK 和 iOS 原生包的免费工具,这样对于创业团队,连原生 App 的开发都省下了。

  那么,已经开发过小程序的开发者,是否有办法把代码转换到其他平台?答案是存在的。

  通过 HbuilderX(快应用开发 IDE)的转换工具,可以把你已经开发的微信小程序,快速转换一个版本出来,发布到其他动态 App 渠道或者打包为原生 App。有小程序的开发者不妨试试,快速生成一个快应用版本。

  如果你作为渠道,也想搞搞自己的动态 App,推荐加入到 HTML5 中国产业联盟,这个联盟是工信部下属的开放组织。

  技术永远是向着让用户更方便,让成本更低的方向发展的。

  在原生 App 主宰移动互联网 8 年后,动态 App 终于接过大旗,给用户带来更多便利,随时随地方便享受服务和内容。

  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结束,用户流量红利枯竭。已经没什么新玩法,新玩家起步困难重重。

  动态 App 是一场重新洗牌,下半场的船票,拿不拿得住,就看各位开发者当下的决策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CSDN”,公众号ID:CSDN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