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日刊文直指基层工作被微信群“绑架”的问题。记者下乡调研时,听到一些镇村干部抱怨各个条线、每项工作都会建群,工作无论大小,悉数在群里传达布置,每天光是在林林总总的群里刷信息,就要浪费不少时间。

500616291_wx.jpg

  微信群从一种便利的即时通讯工具,演变成工作中不可承受之重,确实违背了“指尖上的办公”的美好初衷。人们最初将微信这一社交工具引入日常工作时,可能并没有想过还有这样的“副作用”。现在的结果,显然与刚开始的“拍手叫好”大不相同。

  评价一种新的工作方式是否合理,不能只看它是否为某个方面、某个人带来便利,而要看它是否在整体上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简而言之,要增量而不要零和,要系统中各个“齿轮”的协同并进,而不是某个元件运转得过快过热。

  建群的人确实利用微信减少了繁琐的通知事务,给自己省了不少事。但是,鉴于微信群的信息流属性,与通知相关的人不得不随时关注群消息,才能防止信息被遗漏。通知者群发一条消息,就算完成了任务,尽到了责任,但对于收通知的人而言,不管当时是什么工作状态,都要为没有及时阅读通知负责。这样的通知机制,只方便通知的人,却加重了接通知者的负担,让更多人为信息所困。

  我们常说基层工作要有服务意识,这不光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服务,也要体现在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关怀与服务。基层工作人员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承担着繁琐、细碎的具体任务。减少他们的行政性负担,让他们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有利于他们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群众工作中,从而间接提高基层工作的服务水平。

  每项工作都建一个群,对于主事者来说,可能心里觉得自己通知传达的信息很重要,值得单独建一个群。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缺乏大局意识的。基层工作事无巨细,很多问题没有主次之分,小矛盾可能转化为大矛盾,小问题会积累成大问题。人人都觉得自己负责的工作很重要,最后不仅加剧执行者的负担,还会适得其反,混淆了问题的主次。

  为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建群,群里没说几句话,随后这个群就荒废了,也显示了一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煞有介事地建一个微信群,拉相关工作人员入群,只为了让人回一句“收到”,从工作方式上看是生硬的,从工作态度上看是居高临下的。很多简单的通知,点对点、人对人地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岂不是更能体现对人的尊重,对工作的负责?

  更要看到的是,现代通信工具能够帮助人观望得更高,但不能替代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的脚步,脚踏实地才能把工作做好。某些建群者尝到微信工作的甜头以后,就放松了对实地考察、了解民情民意的要求,动起了“遥控办公”的念头。在群里上传几幅图、几张表,借以“互评互鉴”,表面上显得工作很有效率,实际上则是糊弄了事。

  建微信群的目的是促进沟通与交流,过多过滥的微信工作群,却阻碍了真诚的沟通和交流。本来为了优化沟通效率的工具,如果在工作中占据过多时间,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也打扰了基层工作人员休息和生活。最值得担忧的是,基层干部被微信群“绑架”,工作的激情可能被压抑,奋斗的心气儿也在无形间被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