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小百
与饿了么张旭豪和每日优鲜徐正不同,清华大学毕业之后,高自光没有选择出去创业,而是先加入了互联网三巨头之一的腾讯,这一干就是十多年。从腾讯“毕业”后,高自光加入小米至今已经近五年的光景。
加入小米的早期,高自光负责推进小米智能家居业务发展,搭建IoT物联网系统。截止目前小米IoT联网设备数超过1.15亿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级物联网平台。紧接着,在消费升级大潮下,各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精品电商,高自光被任命负责小米新零售版图中重要一环——小米有品。小米有品,是小米公司精品生活购物平台,依托小米生态链体系用小米模式做生活消费品,高自光现在为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小米有品电商总经理。
从业互联网十几年,从PC到IoT到新零售,高自光调侃道,在这些年的工作历程中,他见证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起起伏伏。早在2013年,高自光在腾讯就“主动请缨”去做微视并在短时间内获得高增长,直到离开腾讯。
回想自己所经历的互联网业务,高自光反复思考,作为业务的第一负责人自己应该要考虑到哪些方面?用户到底需要什么?如何才能抓住新的机遇?10月12日,36氪联手元璟资本,在金融海峡国际社区的氪空间里举办了一场私密闭门线下沙龙,与小米生态链副总裁、小米有品总经理高自光,共同探讨了精品电商平台高速增长的秘诀。
以下是36氪根据现场分享整理的精华内容。
一、做业务得“顺势而为”
互联网尚处3G时代,高自光便觉得4G时代不远了。到那时,流量成本大幅下降,流量速度迅速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形态也将经历一个从文字、到图片、再到信息的过程。从做微视的时候起,高自光便做出了这一判断,并考虑怎么把微视做得“有意思”。
做了一年的时间,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增长,但高自光还是选择暂时搁置。原因是使用微视95%的场景都基于Wifi,但当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已来临,每个人都通过手机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个项目来得“太早”,及时止损是最明智的选择
高自光现场分享道:雷总经常讲到一个词:顺势而为,本质上就是说做一件事一定要符合当前时代的大背景,否则你就会很辛苦;如果跟对了时代的大背景,就会事半功倍。以微视为例,3G时代做短视频最大的问题是流量很慢,也没人舍得用3G看8秒钟视频,这使得用户的增长无法持续下去。
业务负责人必须判断所做的业务是否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能否满足当代用户的核心需求,以及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换个角度看,高自光通过观察微视的后台数据发现,小米手机的占比很高,用户在小米手机的停留时间仅次于苹果,活跃度确实最高,他决定找小米负责人聊聊。
二、做业务还得被“靠自己”
加入小米后,高自光不着急马上开展业务,而是开始通过两个维度来衡量自己该做什么事:
1. 要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得是公司的主干线相关,做外围业务略敏感
基于以上两点,高自光选择第一个业务就是小米主干道上的物联网。小米是互联网公司里最会做硬件的,也是做硬件的公司里最会做互联网的,这两者的结合就是物联网。短短一个月时间,高自光便与四五个下属一起做了一个插线板Demo,能用手机App控制开关,高自光还主动要求成立了小米物联网部门。四年之后,小米物联网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连接数量最大的平台,到目前为止有1.15亿台设备连接在这个平台上。
小米最开始做物联网的时候,遵循的逻辑就是——先做一个平台,让广大的开发者、厂商连接进来,自己就是一个大品牌了。所以,小米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搭建自己的智能硬件生态,从此便开始投资一些小企业专注打磨好产品,打造小米生态链。
高自光从此次业务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是,多创造用户数据的交互机会(通过传感器来获知室内温度和湿度,通过红外传感器来感知人口密度等),以及增加产品的交互频率(做好价格,推动用户多次购买)。小米想给用户极致性价比的产品,不惜付出更多的心力和投入去践行自己的承诺。所以小米用了八年时间来做这件事,一定会有始有终。
三、做“消费升级”而不是“价格升级”
小米的生态链和制造体系搭建得已经相对完善,高自光开始被任命到一个新的消费升级的业务——小米有品。事实上,小米过去8年时间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消费升级”,此次消费升级是采用另一种手段来升级产品、升级体验。
小米有品的逻辑并不是把60元的商品卖到90元还硬说它好,而是原本60元的商品今天49元就能买到,还比原来质量更好。至于为什么不做成网易严选模式,给全线产品贴上自己的品牌标签,高自光的理由是:要把每一个合作伙伴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帮助大家和平台一起互惠双赢。所以小米有品的每款商品都贴着自己原来的牌子,入库的归属权也不属于小米,这样供应商也更愿意提供最好的产品。
做到今天,小米有品的增长完全超出高自光的预期,面对涨势惊人的拼多多等其他电商平台,高自光认为应该理性看待。
天猫、京东两大传统电商当道,未来的电商发展趋势要么是往上做,产品做少做精致、更少SKU;要么就不断下沉市场,九块九包邮,二百块买一台电视。事实证明,拼多多的路径是有效的。但和小米有品不一样,小米的扫地机器人从立项到推出市场获得第一个用户,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小米人用超过1000多个日夜的打磨产品,希望做出用户真正“用得住”的产品。
新业务推进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坎坷和反复,负责人难免会怀疑自己的初衷,这又要回到判断和经验层面。小米8年有过太多打造爆品的成功经验,公司内部小米人们也一直坚信:“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四、增长遇困后的逆向举措
2016年,小米手机销售量出现了下滑。这在手机行业里几乎是一个“魔咒”,一旦下滑便会像银行挤兑一样,“死”了就再“活”不过来。
过去企业遇到手机销量下滑后面临资金困难,一般会通过裁员去解决问题。但从小米的立场来看,2016年小米手机人员涨了3倍,初心依旧。同样做手机,华为的研发人员是小米的20倍。小米过去几年做得不错是因为顺应了市场快速发展,但当大家都追上来的时候,几百个研发人员根本无法与上万人的研发团队抗衡,到时候便会陷入裁员的恶性循环。所以在这种局面下,小米决定继续保持航线,加大手机的研发。
小米有品也是同理。有品的初衷是通过高频市场来解决智能家电消费低频的问题。创造出更好的三高产品: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把每一个品类力求做到品质精,而不是产品多。反看拼多多,高自光有时候也在思考这条精品电商之路,是否应该做更多的SKU而非精简SKU?
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在得出答案之前,高自光的解决方案依旧是把少量的SKU做精。拿小米手环来说,当时的成本接近70元,最终定价69元,做到了一年几千万支的出货量,最后打爆了这个市场。小米的核心逻辑就是在产品同质的情况下,做巨大的价差。
小米有品在过去一年利用精品、爆品逐渐积累了大量种子用户,这些用户都不是花大钱“请”过来的。说到底逻辑其实还是“小米模式”,无论什么产品一定把品质做到上乘,把性价比做到极致,甚至不惜用补贴的方式做流量。
在“拼多多大潮”未到来之前,小米有品原定的增长目标是每年增长1倍,但截至目前仅第二年小米有品就已经增长了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