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韩扬眉
5月21日,北京市通州区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度通州区人才公寓配租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到,“通州区高层次人才”包括6个层级,其中第一层级为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大奖获得者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
按照政策,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第一层级人才可享受通州区最高100平方米的租金减免优惠。
按照2019年该区公共租赁住房项目周边市场租金标准的平均值(26.8元)计算,他们每个月能减免租金2144元(26.8*100*80%)。
一时间,“通州人才公寓启动配租,诺奖得主可免100平米租金”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文件显示,其他层级人才也能享受到租金优惠政策。第二到第六层次人才包括:
按照最新政策,第二至第六层级人才将获得最高80平方米、70平方米、60平方米、50平方米、40平方米的租金减免优惠。折合成租金,分别优惠1715.2元、1500.8元、1286.4元、1072元和857.6元。
该政策一出,很快引发热议。
有人表示,冲击诺奖的斗志再次被激发起来。
有句著名的台词曾广为流传:“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近几年,为吸引人才,各地纷纷打起人才争夺战,尤其是在住房问题上,不惜拿出“重金”吸引高层次人才。
下面是几个城市为吸引人才推出的优惠政策。对比之下,通州区的做法的确不够有“竞争力”。
西 安 :购房补贴最高100万元
西安从2017年起出台并实行“人才安居办法”。
该市将人才分为5类,每类人才均可选择申请政府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租赁补贴中的一种安居方式。
其中,A类人才为国内外顶尖人才,但包括的范围更宽: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以及“万人计划”入选者等。
若申请政府人才公寓,建筑面积为180平方米左右,5年内免收租金,工作5年并取得西安户籍后,产权可赠与个人;若申请购房补贴,补贴实际购房金额的50%,最高100万元;申请租赁补贴,补贴金额为6500元/月,最高补贴5年。
广 州 :最高1000万元安家费
2017年5月,广州市黄埔区、开发区出台聚集“黄埔人才”政策。
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给予安家费最高1000万元;对本区新引进或新培养的杰出人才、优秀人才、精英人才,经认定分别给予安家费500万元、300万元、200万元。
对新引进入户且在本区企业工作满1年的博士研究生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给予5万元补贴,硕士研究生为3万元,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2万元。
珠 海 :600万元住房补贴或赠200平米住房
2018年珠海启动“英才计划”,其中提到大力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以及中国或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人才。
全职引进者,可申请600万元住房补贴或选择免租入住200平方米左右人才住房,工作满8年且贡献突出,可获赠所住住房;申请住房补贴的,补贴标准为200万元;申请人才公寓的,可免租入住不超过160平方米的住房;申请租金补贴的,补贴金额标准为每月4500元。
珠海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本科、技师每人发放2.6万元补贴;硕士、高级技师每人发放3.8万元。可申请入住不超过90平方米人才公寓,租金按市场租金标准的70%收取。
苏 州 :最高500万购房补贴
2018年,苏州实行“人才乐居工程”,将人才分为5类:顶尖型人才(A类)、领军型人才(B类)、拔尖型人才(C类)、骨干型人才(D 类)、储备型人才(E 类)。
在购房方面,给予包括中国两院院士、诺奖得主等在内的A类顶尖型人才(与通州区人才认定一致)最高 500 万元购房补贴;在租房方面,A~D类人才可分别给予不低于 8000 元/月、5000 元/月、3000 元/月、1500 元/月的租房补贴。
郑 州 :“送”300平米住房
2019年,郑州出台的人才引进相关标准,也是将人才分类: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地方突出贡献人才以及重要奖项得主等。
对于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直接奖励500万元、提供不超过300平方米免租住房,工作满10年且贡献突出的,可无偿获赠所租住房。
对于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郑首次购房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
杭州萧山区 :一个亿项目扶持
萧山区给予院士专家和领军型团队最高1个亿的项目扶持,给予广大高层次人才最高1500万元创业项目扶持;给予全职(特聘)院士个人500万元生活补助或免费租住10年的200平米住房,全职工作满10年且贡献突出,可无偿获赠所租的人才住房。
给予国内中高级人才最高100万元购房补贴,最高每月4000元租房补贴,最高每月5000元生活津贴;高校毕业生最高可获4万元生活补贴和30万元银行贷款贴息;实习期间的在校大学生也能拿到生活补助。
当然,通州此次出台的只是在公租房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其他政策未知。
其实,在住房方面给予优惠,只是吸引人才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还是创造良好的育才、留才环境,真正把人才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