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IBM裁员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

起因是多起裁员被员工告上法庭,原因是称IBM针对“大龄员工”。

根据新闻调查数据,IBM从2014年起就开始着手“修正老员工的比重”,用年轻的人才来取代老员工,在过去的五年里大约炒掉了2万名40岁以上的美国员工,占被裁员工总数的60%。

QQ截图20190805162330.png

一时之间,老龄员工的职业危机又成了舆论热议的话题。

其实,不难理解,新技术的生产和应用和经济发展的放缓使得公司更愿意用性价比高的年轻人代替“大龄员工”,特别是IBM这种立志像谷歌和亚马逊那样“既年轻又新潮”的企业,老员工几乎是发展的绊脚石。

从2018年开始,全球就进入了职业寒冬,2019年年初宜家宣布进行结构调整,到2021年预计全球范围内裁撤1.2万员工。

2019年7月德意志银行宣布金融危机后最大规模的重组,全球裁员1.8万人。福特公司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退7000名经理和员工。

国内互联网公司相继爆出裁员或者美其名曰“结构调整”,其中不乏阿里、京东、滴滴这样的大厂。而老员工的去留更是成了敏感话题。

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可谁都心知肚明。

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这一年过得很惨淡。

有人一年内先后入职了某程和某团,经历了两波裁员。还有人以为拿了期权入职了独角兽,没想到公司岌岌可危,欠了一屁股钱。

还有更惨的,30几岁想搏一搏,咬牙从体制内出来,好不容易换了工作,面试花了六个月,没想到只干了三个月,公司就大刀阔斧地“结构调整”,作为一个愿意重头再来的“新人”,显然还没领悟这四个字的意思,直到有一天,周五下班前收到一封邮件:你被辞退了。

到了HR办公室,三分钟结束了崭新的职业生涯。

直到离开办公室,冷风一吹,才清醒:我被裁了。

裁员面前,人人自危。

想留的人留不住,想跳的人不敢跳。


02

大龄员工,是裁员的重灾区

互联网行业尤其如此,因为年轻时写在这个行业的DNA里的。

在这个行业里,35岁就已经称得上是“大龄”了。美国知名调查机构pay scale的数据显示,2018年苹果的员工平均年龄在31岁,google是30岁,Facebook和linkedin是29岁。

而在国内,华为和腾讯的员工平均年龄是28岁,阿里是30岁。除此之外,2018年开始,华为腾讯京东百度等大公司都开始裁撤“中高层管理人员”,员工整体年轻化倾向更加明显。

随着95后和00后的逐渐成熟,互联网世界里的话语权已经开始向他们转移。

前几天,一个老同学跟我说了一个悲伤的故事。

他最近去一家业内知名的社交app面试。面试的时候发现老板是90后,比他小五岁,而老板的办公室外坐着的一个个员工几乎全是95后。

其实,从内心深处,他一点不排斥给年轻人打工,和年轻人共事。可惜年轻人看不上他,嘴上客客气气,言谈中各种瞧不起。

我们一群年轻人,您来了能干嘛?

确实。

在这个95后甚至00后活跃的互联网世界,初代90后已经是老人了。

当95后00后已经在跟初代90后争夺话语权,30岁以上的人哪里还有立足之地呢?

从前年龄代表着资历和经验,现在则被公司视为累赘和包袱。


03

被裁的中年人,无辜吗?

35岁是一个职场人的“分水岭”:大部分职场人在35岁面临体力和脑力的退化都会遇到职场危机。

但实际上,你的职场危机早在30岁就已经开始了。30岁的职场人经过几年的职场训练,思维和做事方式已经形成固定的逻辑,也获取了一定的行业经验和资源。

但是当你已经熟悉自己的工作,你的职业发展也进入了“倦怠期”。大部分职场人既找不到精进一步的动力,也缺乏突破围城的魄力。

之前36氪一篇“人到中年,职场半坡”的文章,引起了很多“大龄”职场人的共鸣。里面描述了一个知名公司的业务负责人中年失意待业8个月才再次找到工作的故事。

戴尔亚太区前销售总监张思宏曾经说:“中年人是最容易被清洗出去的,因为性价比在降低。他们的精力、学习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却是公司最昂贵的人事资产。”

历史惊人地相似,可那些脑力体力都在退化的大龄员工,曾经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可时代的车辙轧过去的时候,你却不会同情。

因为职场就是这么残酷,公司裁掉你,你不能怪别人。

空客的传奇销售总监雷义,波音为了干掉他换了8任销售总监。这位“史上最牛”的销售总监在空客任职23年,为空客卖出1.6架飞机,他退休的时候已经65岁。

这样的神话,身边也有很多。

每个公司都有核心团队,那些老板离不开的人,不仅会极力挽留,而且越老越值钱。


04

“大龄员工”应该如何突围?

30岁的职场人可以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 你是否已经对自己的工作熟能生“厌”?

2. 你是否已经开始在自己的领域内构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3. 如果失去你现在的工作,你还能干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检测你目前的职业发展状态,第二个问题是检测你目前的职业发展段位,第三个问题是检测你目前的职业发展抗风险能力。

自测完自己目前的职业发展状态,那么怎么来解决问题呢?

第一, 精进业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如果你的业务能力很强,那你就拥有了“随时可以走人”的能力,自然也不会害怕裁员了。

比如说朗读者节目中曾经出现过的中国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他是首位获得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的亚裔翻译家,96岁时宣布要在5年内翻译完《莎士比亚全集》。

又比如说,发现青蒿素的著名科学家屠呦呦,1930年出生的她,2015年时获得诺贝尔生理奖医学奖,此时她已经85岁。

之前网上一个非常火的“张小平离职”事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小平从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跳槽到民营企业,年薪从12万涨到了百万,而研究所因为他的跳槽,整个项目都瘫痪了。

所以说,像这样业务能力强大的人,是不害怕裁员和待遇不好的。在“硬实力”面前,一切都是纸老虎。

要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才,你未必需要付出一生的心血,却至少需要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学习和进步。

而大部分人都缺乏这样长期学习和研究的决心和毅力。

第二,不断地积累人脉和资源,结合自身和积累的资源打组合拳。

老员工,想要构建不可替代性,拼的就是经验和资源。

我有一个同事,从事线上推广很久,40岁转做微信公众号运营。虽然他既不会做内容也不会做编辑,但是他很擅长跟同行沟通并且置换资源。

他可以帮你找到渠道互换资源涨粉,也可以帮你联系做活动运营的供应商,还可以帮你找到做设计的小编,于是公司新招来的年轻小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执行者。

要知道,一个能够解决问题和做决策的人比一个纯粹的执行者要有价值多了。“价值”就是我们立足的核心,即使贵,也有贵的道理。

大龄职场人要学会构建自己的资源网。行业品牌、渠道、供应商、公关、设计师和内容生产者还有老板,这些都是你可以积累的资源和人脉。

当脑力和体力都开始逐渐退化的大龄员工面对来自年轻人的竞争威胁时,只有通过找到最佳的组合拳方式,充分配置自己的资源,来构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这个方法用的是“四两拨千斤”的思维方法:在面对竞争时,优化身边的资源来为自己成事,是一种很巧妙的方法。

而且它特别适合“大龄”职场人,因为年轻人手里的资源是无法跟这群人匹敌的。

第三,多点开花,分散自己的职业风险。

就像提倡收入结构多元化一样,你的职业发展方向未必只有一个。

比如说,做广告投放的同事在学习编程,做销售的同事却在兼职摄影。总而言之,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你可以通过挖掘自己的在其他方面的兴趣来发展自己其他的能力。

如果你不知道来丰富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里提供两种思路:

  • 尝试培养自己工作内容中排在末尾三位的工作需要的能力

什么意思呢?

翻开你的简历,看看你的工作内容中排在末尾的几项工作,尝试培养自己这些工作需要核心能力。

比如说,你的工作是文案,设计不是你的主要工作,但你的工作中也可能会涉及。那么你学习设计能让你在一众类似的内容运营从业者中脱颖而出,甚至拥有一份副业。

这种方法一可以降低未来转岗转行风险,如果你想转行,提前打下基础可以有效防止“转行穷三年”的情况出现。二可以改变你对思维方式。你的思维逻辑对你的职场之路很重要。很多管理者未必是很好的执行者,但在看待事物是总是比执行者更成熟和全面。

  • 培养与自己的工作属性截然不同的职场能力

大家都听过有一个很有名的“木桶定律”,意思是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板你可以思考自己的短板在哪里,然后尝试去补足它,你的职业发展状态整体会得到提高。

比如说,你是一个程序猿。所有人都默认程序猿是不善与人沟通的,那么你可以选择在网上在线下多做专业知识的分享。

日积月累,你的价值也比普通程序猿要更高。当你有了更高的价值,你也就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是吗?

公司只为员工的“价值”买单。

以上介绍的方法都是教你最大化自己的价值,务实而且有效。

不管你是已经“奔三”了还是在“奔三”的路上,你都可以尝试一下我推荐的这几个方法。

与其浪费时间无奈痛苦,不如抓紧时间积累。

当你的能力已经足够为你正名,不管是35岁还是45岁,你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