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

今年3月,一出超级大戏,将在美国高院上演——Oracle(甲骨文) 和Google(谷歌) 长达10年、索赔88亿美元的诉讼,将得到最终裁决。

甲骨文称,谷歌无偿使用部分Java编程语言API,研发Andoird(安卓)系统,并以此获利(400多亿美元)属于侵权行为。

但谷歌认为,在API的使用上,属于“合理使用”,谷歌并不亏欠甲骨文任何东西。

即使要收专利费,也只有Sun公司才有权利。

Sun公司,曾是IT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存在。

而甲骨文与谷歌的这一场世纪诉讼,正是以这样一个伟大公司的灭亡,为开始。

01

反叛的Sun公司

美林公司的分析师史蒂文曾说过一句话:“如果你想知道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趋势,去问Sun公司。”

1982年,四个年轻人创立Sun公司,迅速发展,仅在4年后就挂牌上市。

Sun取自斯坦福大学网络工作站(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中文译为太阳微系统公司。

本无太阳之意,却真正成了计算机界的太阳系中心。


创始人(从左至右)Vinod Khosla、Bill Joey、Andy  Bechtolsheim、Scot McNealy

从创业一开始,Sun的身上,就写满了标新立异与叛逆。

Sun最早靠卖工作站、服务器起家。当时市场都在使用Wintel,即微软与英特尔合作的微处理器芯片,统治着整个PC王国。

Sun没有拣现成的用,而是耗时费力研发出Sparc处理器和基于Unix内核的新系统Solaris。

摆脱了巨头在芯片与系统上的控制,Sun真正拥有了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不过商战中的创新,除了技术,还要有战术。

80年代的科技公司,都抗着“版权保护”这块大盾牌,但Sun却发起了自杀式进攻:扔掉“版权保护”的盾牌,开放技术。

从1987年开始,Sun鼓励其他公司克隆它的Sparc处理器和Solaris的Unix版本。  Sun的目的很明确:大量克隆版本可促使以Sun芯片为基础的机器,大范围出现,接着带动软件开发者为Sparc编写程序,反过来又能使机器销量增加。

《财富》杂志却认为,太多的克隆版本出现,Sun将先在价格中败下阵来。

无论如何,Sun的行为,无异于自杀。如果失败,它将一无所有。

事实是怎样的呢?

制造商们争着销售Sparc技术,使芯片成本大幅降低,性能极大提高;所有市场领域的工作站硬件,都有Sparc技术,这项技术成了行业标准;Solaris疯狂铺向市场,Sun成为了唯一一个能直掐微软7寸的硬件帝国;Solaris是当时市面上最完善的系统,比Windows更适合企业使用。

价值百万美元的服务器成为各大网站的能量中心——大多数科技企业,都在使用Sun的服务器。

正是Sun的反叛,推翻知识中的壁垒,推动信息开放,让更多的人更容易接触到信息。

这让Sun不仅获得了巨额利润,也使它赢得了世界,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公司之一。在回忆这段时光时,CEO麦克尼利说:“我们想用零件拼装成一辆法拉利,我们要么取得难以置信的成功,要么一败涂地。”


CEO斯考特·麦克尼利

从一开始,Sun就像斯巴达的勇士,以背水一战的姿态在战斗。

而通常,Sun赢得的战利品,远远超过损失。

在开放技术领域上,Sun把这一套路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Java。

1990年底,詹姆斯·高斯林想要做个项目,CEO麦克尼利知道眼前的这个伙伴,是位极其出色的编程人员,他说:“好吧,说出你的项目,无论是什么,我都会投资。

”高斯林开心的挑了几个程序员,离开了Sun的总部,去了一个“神秘”的地方搞研发。耗时5年,得到了Java。

可看着Java,就像看着刚出生的小肉球哪吒一样,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这玩意很好,可是,怎么赚钱?能有什么前途?

就连CEO麦克尼利自己,都半信半疑的给Java定位:“这是一种通用的、无人拥有的语言,每一台计算机都适用,是从穴居部落的墙壁上偷来的。”

但这个构想没有打动任何人。

一开始Sun想把它固化进芯片中,来解决电视、电话、闹钟、微波炉的控制和通信问题(对,就是物联网),但没有一家电器公司对此感兴趣。

此时刚好互联网兴起,CEO麦克尼利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他将Java放到网上,免费任由人们使用。

一个任何平台都能使用的语言,和免费开源的技术,Sun公司这一次,真正撼动了整个计算机行业。

当时所有网络公司都为  Java  配置了专门的开发团队。就连最骄傲的微软,为了打败网景浏览器,也不得不向对手Sun公司低头,请求授权Java的使用。

数百万的开发者因Java聚集了起来,Java  就是真金白银,Java  就是自己的未来。

CEO麦克尼利也从此将自己称做是"JavaMan"。但在Java15的历程中,除了和微软的一场侵权官司,赢得的16亿美元赔偿外,Sun就几乎就没能从java身上赚过钱。

撼动计算机时代,并不意味着能从中挣到钱。

但Java为Sun公司吸引了整个计算业的注意力,使它真正像太阳一样,成为了中心。

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

这也不能责怪Sun,因为即使是甲骨文后来收购了这家企业,也依然没有琢磨出用Java赚钱的方法.倒是用它去起诉了谷歌侵权。

如果能获赔,也算是靠Java赚的第一桶金。

相比较用Java赚钱,彼时财大气粗的Sun并不以为意。

毕竟在Sun的黄金时代,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美元,覆盖170个国家,全球拥有五万名员工。

而且要不是有人从中做梗,恐怕苹果的传奇不会是乔布斯,而是Sun了。

事情起因是微软、IBM和英特尔结盟售卖廉价电脑,将苹果的高价电脑逼入了困境,最窘迫时股票仅有每股5美元。

这是一场最有可能成功的并购:苹果与Sun有几乎重合的文化“极致的创新、拥有多项专利,跳跃性的思维......”。

在Sun准备宣布收购苹果的计划时,突然其中一位苹果的股东竭力反对,Sun最终不得不放弃收购。

庆幸苹果最后坚守了自己,但我们也不妨试想一下,假如Sun与苹果合并,凭借Sun极强的研发能力,和天生叛逆的能量,是否会创造出更大的奇迹呢?

毕竟Sun,也曾是那么有趣的硅谷冒险乐园。

02

有趣的灵魂,是一起对付这个世界

在Sun公司,每年四月的愚人节恶作剧,几乎成了传统。

首席技术专家比尔·乔伊,也是创始人之一,有一次发现他最心爱的法拉力,竟被悬挂在Sun总部前的喷水池上。

——哈,这是工程师们的恶作剧。

CEO麦克尼利喜欢打高尔夫,然后当他回到办公室,发现全是沙子、绿草、球洞,还有水坑。

——这是工程师们的愚人节礼物。

麦克尼利有条瑞士山地狗,名字就叫“网络”。他经常会在公司聚会时,把狗狗带到台中央,让它在标与Sun的竞争对手名称的纸板上撒尿。

这种显得几分傲慢又无礼的幽默,常常让员工们开怀大笑之后,也向竞争对手发起进攻。

麦克尼利曾得意的说:“出色的Unix工程师、出色的芯片设计者、出色的计算机设计师愿为我们工作。”

任何一家有活力的公司,都需要狂人,这些狂人,则需要一位更狂的人,带领他们一起攻城掠地。

Sun成为IT史最伟大公司之一,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是绝对无法绕开的人物。


CEO斯科特•麦克尼利

他是除了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之外,目前互联网公司任期最长的CEO,也是公认硅谷最好斗、最有热情的人之一。

1991  年,在Sun 用十年时间建造工作站,人们认为,他胆敢在服务器上与 DEC、惠普和 IBM 叫板,简直是拿鸡蛋碰石头。

然而,麦克尼利击败了巨人。

1995  年,当他向全世界宣布 Java  编程语言时,人们又认为,Java虽然好,但无用。现在Java已经成为一种互联网标准。

麦克尼利又赢了。麦克尼利有一个理论:“如果你的战略是没有争议的,你就没有办法赚钱。如果每一个人都认为Sun的做法是对的,那么每个人都会做。如果每个人都在做,你就不可能独树一帜。真正的胜利者,是那些选择了非常有争议的战略,又最终证明自己正确的人。”

就像现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如果每个人都理解你,你将会多么平庸呵!

04

惨遭肢解的SUN

有的企业与其说是先进,倒不如说是先烈。一直以来,Sun就被人们所戏称为“技术上的王者,商业上的侏儒”。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从1986年到2001年,Sun的营收高达平均每年36%;营业额从2.1亿美元涨到183亿美元,并且保持连续15年。

历史上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微软、思科、英特尔。

Sun并不是商业上的侏儒。

现在回过头去看,每个人都能总结出一套失败的理论,但在当时,一切都像赌注一样潦草。

做为对手,微软和IBM始终是Sun最可怕的敌人: IBM 投入力量在 Linux 的开发,开源代码,性能几乎能匹敌低端的 Sun 工作站;微软发布服务器操作系统  Windows NT,个人计算机进入企业组网阶段。 个人电脑慢慢地作为服务器使用,大量用户逐步开始退出Sun的市场。

但Sun的目标从来不是桌面上摆着电脑这样的小玩意,而是网络的星辰大海。

创立之初Sun就提出“网络就是计算机”的概念。

从建立工作站,到关注数据共享,再到后来的全球网络开发,Sun一直在做一件事:未来所有的设备,都将通过网络管理,它们都将连接在Sun的服务器上。

现在我们理解了云计算、物联网,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使是最出色的专家,也不知道因特网是什么。

桀骜不驯的Sun曾在公司网页上写下一段话:当其他人致力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试图建立独立王国时,我们则致力于将公司推进网络时代。

Sun从不跟风,它自己就是风本身。

起风了,可风停了。

个人计算机搭载 Linux 作为服务器,取代 Sun  工作站的方案越来越成熟,也更价廉物美。

虽然拥有强大硬件与软件,Sun 公司的订单却开始不断萎缩。

千禧年互联网泡沫,Sun猛然从盈利9亿美元,跌到亏损5亿美元。

变卖公司多处房产,其中就有今天Facebook总部所在的园区;开源Solaris抢回部分市场占有率;用强劲的IT技术服务带回现金流……

此后每天的新闻都是Sun亏损了,又亏损了。裁员、整合...负面新闻不断。

当时账面还有20亿美元现金,CEO麦克尼利一直相信,自己还有机会再造奇迹。

也许有机会,只是人们不再相信他。

最先出手的是IBM,它看上了Sun的软件和Solaris、Java以及MySQL等开发者社区,这可以使IBM拥有对抗微软的能力,扩大在云计算的影响力。

后来IBM担心垄断调查,收回了先前的70亿出价。

Sun别无选择,只好转投甲骨文。

最终,甲骨文以74亿美元,收购Sun。一个伟大的公司,终结了。

Sun开发了java,却没有赚钱,谷歌却赚翻了,所以怎么看怎么牛逼;Sun对员工的好,传承到谷歌身上去,因为谷歌成功了,所以怎么看怎么牛逼;Sun失败了,再回头看它当时的策略,就怎么看怎么傻逼。恐怕这也就是所谓的成王败寇吧。

05

善待,不过是虚假的愿望

Sun的CEO麦克尼利与甲骨文的埃里森私交很好,卖给甲骨文,更多的是期望对方可以善待员工,和多年辛苦研发的产品。

然而,收购了Sun得到Java的甲骨文,不久后就对谷歌发起了侵权诉讼,同时开始大量裁员。

Sun存活了28年,最核心的能力,是解决最棘手的计算机科学各种问题。

因此参与项目的工程师们,有做重大决策的权力。

然而,这个权力在甲骨文消失了。

工程师们再也无权做任何决策。甚至是被尊称为java之父的高斯林,都无权在java上做任何决定。“我们的决策权不复存在。”高斯林和一批Sun的工程师黯然离去。

没有照料好原来的工程师,对麦克尼利一心托付的产品,埃里森做的更残酷:

Java EE 交给了一个开源基金会;

NetBeans被捐献给了 Apache 基金会;

埃里森同意Solaris 只有开源才能赢得市场,然后把 Solaris 弄死了;

取消 Sun Cloud ,拆除Solaris 云服务功能,然后现在是云服务的天下;

放弃了 Sun 的身份管理项目,而 Forgerock 用它撑起了一个价值五亿美金的业务;

......

Sun委身甲骨文的所有意图,一 一落空。这一次收购,被称为“开源最大的悲剧”。

有人说,Sun的伟大,在于给我们贡献的太多,自己忘记商业了,最后才被甲骨文收购。

只是,这也许就是交易的艺术。

想起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CEO约玛·奥利拉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写在最后:  15世纪末,一位年轻人带着自己的探险计划,找遍欧洲的有钱贵族与皇室,希望得到资助,去盛产黄金和香料的富庶东方。

人们嘲笑着他的计划和梦想,当帆船驶向茫茫大海时,是葬身大海,还是功成名就,无论是资助他的女王,还是年轻人自己,都不得而知。

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成了传奇。

然而,每个时代,成为传奇的,只是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人。

更多的,是倒在了路上,成为累累白骨。虽然心有不甘,却再也无法翻身。

一个时代,终结了。 写到这里,想起一句话:所有事情都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如果没有,就说明还没有到最后。

可真是如此吗?

(文章来源:纯洁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