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世界人民来说,2020年的开局都显得格外艰难。就在新冠病毒肆虐的同时,蝗灾也在全球范围泛滥开来。
联合国粮农组织绘制的虫群迁徙地图
据了解,此次蝗灾最早在2018年5-9月发生于阿拉伯半岛南部无人区,悄悄发展了数代,直到蝗虫群将无人区的植物扫荡一空开始迁飞各国才终被发现,而此时也已经失去控制。
之后,蝗群随着季风分两路,分别迁飞到东非和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地,估计2000万人的口粮将受到影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这是25年来,东非遭受最大的农业损失,多个国家几乎绝收。
众所周知,巴基斯坦与我国关系密切,民间更是亲切的称其为巴铁。在新冠病毒发生的关键时期,2月1日下午,巴基斯坦就向中国运输了30万只医用口罩、800套医用防护服和 6800 副手套,而且这个数字对于巴基斯坦的经济情况来说已经是 "倾其所有"。
面对蝗灾肆虐,我国当然也不能袖手旁观。自本月早些时候,巴基斯坦就因蝗灾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应巴方需求,中国政府近日也已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抵达巴基斯坦。随后,10万“鸭子军队”也将代表国家出征灭蝗。
消息一出,网友们就炸开了锅,消息热度居高不下,长时间霸占微博热搜榜第一名。
据了解,这支特殊的灭蝗大军由浙江绍兴“国绍1号”鸭苗组成。
闻听此消息,网友们纷纷表示为鸡喊冤,那么为何会选择派出鸭子军队呢?
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卢立志介绍,“鸭子喜欢群居,管理起来比鸡更方便,生命力、觅食能力、抗寒能力也更强,适合野外生存。此外,一只鸡一天能吃掉70只蝗虫,一只鸭子则能吃掉200多只,拥有三倍作战能力。而且鸭子吃蝗虫完全是地毯式‘搜捕”,连蝗虫的蛹都不会放过。”
另外,加上鸭苗长成后肉质鲜嫩,灭蝗“退役”后还能成为当地居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带来经济收入。
不用再比了,“鸭子军”完胜!
20年前,鸭子“军队”就曾出兵新疆,一举平定蝗灾,立下赫赫战功。当时新疆出现大批蝗虫,新疆很少养鸭,所以彼时 ‘鸭兵’全部来自于浙江空运。分批运送10多次,总计10万多只。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新疆灭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灭鼠指挥办公室,专门下达“表彰书”:鸭子捕蝗能力强、捕食量大、“军”纪严明,出动鸭子是草原清剿蝗虫、保护生态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
尽管网友上午对此讨论的红红火火,然而下午似乎又来了一波反转。
中国蝗灾防治工作组对曾经被沙漠蝗虫侵袭的信德省塔帕卡地区进行考察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日中午,正在巴基斯坦进行蝗灾考察的中国农业部工作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阶段派“鸭子军团”赴巴灭蝗并不现实。目前工作组正在巴基斯坦信德省、俾路支省和旁遮普省开展灾情实地调研,预计会捐助一些灭蝗设备,为巴方提供蝗灾防治与技术支持,以有效帮助巴基斯坦灭蝗减灾。
另一方面,也有记者联系到鸭子捐赠公司“国伟禽业”,负责人表示,该公司确定愿意向巴基斯坦捐赠10万只鸭子,目前正在等待巴基斯坦方回复。
今日下午,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室、二级研究员卢立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绍1号”苗鸭“出征”巴基斯坦的事虽是确定的,但现在去救急救不了,赴巴时间还要根据目前疫情情况、巴方蝗灾时间以及完善技术研究后再确定,“预计今年下半年”。此外,巴方大学近期也将派出两位博士生来学习牧鸭治蝗技术。
由此可见,“鸭子军队”虽然实力强大,但其实也并不能化腐朽为神奇。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或许我们也应该思索,既然此次蝗灾起因在于监测能力不足,那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其在虫情测报、生态监测等方面又是否能够起到作用呢?
物联网在虫情测报领域有奇效
2014年,农业部印发的《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规划(2014—2020年)》就曾指出,我国蝗灾治理存在自动化监测、大型施药器械等仍然缺乏,不能适应新时期蝗灾治理的需要;智能化监测和无害化治理技术研究进展缓慢,蝗灾可持续治理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要开展蝗虫物联网监测技术应用试点和远程监控技术探索,提高蝗情自动化监测水平。
早在物联网发展初期,研究人员就针对农林业虫情测报而研制出虫情测报灯这一新型简易测报工具。该灯配备有风速风向、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多种传感器接口,在需要时监测环境与病虫害之间的关系。
但是,传统虫情测报灯有些需要通过“上山下林”的人工方式调取虫情测报信息,而很多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人力匮乏、用电困难,这为监测带来不利挑战。
根据上文可知,此次蝗灾本就起源于无人区。因此,只有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测,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蝗灾隐患。随着物联网技术以及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虫情测报灯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性能升级,新一代虫情信息自动采集分析系统开始投入使用。
该系统通过利用现代光、电、数控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构建出的一套害虫生态监测及预警系统,能通过对昆虫进行拍照和远程数据传输,使工作人员可进行远程可视化分类统计,及时进行虫情分析、发布预警信息。
当然,不只是虫情测报灯,随着智能硬件的不断成熟,通过无人机/车搭载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智能硬件,也能够对防区进行智能巡视与农情监测,一旦发现蝗虫幼虫,即可对整片区域进行防治消杀。
此外,还可以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对蝗虫发生区域进行遥感监测,找到土壤积温异常的区域,对其进行封闭式喷杀或改变蝗虫虫卵发育的环境。
早在2017年夏,吉林省农安县就曾遭遇了一场高密度亚洲飞蝗蝗情。据当地植保部门调查,截至7月初,蝗虫发生面积3.5万亩,高密度发生区1.16万亩。平均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50-60头,高密度区虫口密度每平方米100-200头,最大密度达每平方米1000头以上。
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成立防蝗指挥部,及时启动应急防控工作,就通过使用蝗虫防治信息系统等软件操作技术、蝗虫野外调查设备使用技术、蝗虫数字化勘测技术、蝗虫遥感监测技术等,提高了蝗情自动化监测水平,并通过利用无人机航化作业与地面人工防治相配合、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飞蝗不起飞成灾的目标,未造成突发蝗情扩散危害。
物联网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
当然,除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关注蝗灾背后的成因也尤为重要。
自然生态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因此,对自然环境状态的了解能力对于预知包括蝗灾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十分重要。在蝗虫的生长环境中,一定与一些生态因子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
温度
光照
降水量
地表温度
土壤湿度
冷空气活动
倘若我们能够对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地表温度、风速及风向、降雨总量、总辐射、土壤含水量等内容做到实时掌握,那我们就有希望建立起一个实时生态监测系统, 即时记录、掌握固定监测点与各类蝗虫发生发育相关的生态环境因子的实时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建立预测预报模型,从而为蝗虫成灾前的早期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对气象站生态环境数据状况进行日常监测
众所周知,气象站是我国实时监测气象数据和环境数据的重要工具,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气象站得到大规模普及。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等组成,随着气象要素值的变化,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能够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
目前,自动气象站可对风速、风向、雨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蒸发量、大气压力等十几个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可以通过专业配套的数据采集通讯线与计算机进行连接,将数据传输到气象计算机气象数据库中,用于统计分析和处理。
目前,自动气象站经过不断研发迭代,已经逐步小型化,并逐渐走进田间地头、公园景区等地,成为各区域掌握当地环境状态的重要助手。
2. 对大量数据进行接收统计与分析
大量自动气象站分布全国,只有能够对相应数据进行历史轨迹追溯、全国数据统筹,方能更全面快速的发现生态环境变化,及时做好应对准备。
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并且建立了多种环境监测与管理系统。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土壤水分监测系统为例,该系统涉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16个研究所、36个野外生态观测台站、布设231套监测站,几乎覆盖我国所有区域和典型不同生态环境系统。
具体而言,该系统由监测站,网关基站,服务器,PC终端或移动终端组成,以遥测数采为核心,高度集成传统的数据采集器以及数据传输单元,从而完成气象、水环境、土壤环境或大气环境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现场环境,系统分别采用卫星、光纤、RS、电台、无线电桥等不同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每个网关基站可以组建含 1000 个监测站点的庞大监测网络。
写在最后
对于本次蝗灾,网络上多方将全球变暖列为了重要的事件起因,去年发生的澳大利亚大火也成为众人指责的对象之一。据统计,澳大利亚大火造成约1120万公顷森林被烧,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足足有4亿吨。
经过2020开年的这一串接连事件影响,我们终于知道,全球人类彼此息息相关。物联网能做很多,但也很少。
更重要的是,齐力同心,善待环境。(作者:田小腰 来源:物联网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