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人,最遗憾的就是在学习编译原理的那个学期被别的老师拉去干活了,而对一个程序怎么就从源代码变成了一个在内存里活灵活现的进程,一直也心怀好奇。这种好奇驱使我要找个机会深入了解一下,所以便有了本文,来督促自己深入研究程序的一生。不过,本文没有深入研究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而是主要聚焦于程序的链接和加载。
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三本书、一个视频、一个音频(文末有列出),三本书里,最主要的还是**《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 链接、装载与库》**,里面的代码放到了我的github上,并且配有shell脚本和说明,运行后可以实操理解到更多内容。
南大袁春风老师的计算机原理讲解对我帮助最大,视频是最直接传达知识的方式。另外,为了方便自己的实验,制作了一个ubuntu的环境,并且内置了代码,方便实验:阿里docker镜像
docker pull registry.cn-hangzhou.aliyuncs.com/piginzoo/learn:1.0
二、概述
每天都有无数的程序被编译、部署,不停地跑着,它们干着千奇百怪的事情。如同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是由每个人、每个个体组成的,如果我们剖析每个人,会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一样的结构,都是由细胞、组织组成,再深究便是基因了,DNA里那一个个的“核苷酸基”决定了他们。
同样,通过这个隐喻来认知计算机,我们可以知道,计算机的基因和本质就是冯诺依曼体系。啥是冯诺依曼体系呢?通俗地讲,就是定义了整个硬件体系(CPU、外存、输入输出),以及执行的运行流程等等。可是,**一个程序怎么就与硬件亲密无间地运行起来了呢?**应该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包括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们。
本质上来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从代码编译,然后不同目标文件链接,最终加载到内存中,被操作系统管理起来的一个进程,可能还会动态地再去链接其他的一些程序(如动态链接库)的过程”**。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每个部分都隐藏着很多细节,好奇心很强的你一定想知道,到底计算机是怎么做到的。
本文不打算讨论硬件、进程、网络等如此庞大的体系,只聚焦于探索程序的链接和加载这两个主题。
三、基础
探索之前需要交代一些基础知识,不然无法理解链接和加载。
3.1 硬件基础
3.1.1 CPU
**CPU由一大堆寄存器、算数逻辑单元(就是做运算的)、控制器组成。**每次通过PC(程序计数器,存着指令地址)寄存器去内存里寻址可执行二进制代码,然后加载到指令寄存器里,如果涉及到地址的话,再去内存里加载数据,计算完后写回到内存里。每条指令都会放到指令寄存器(IR)中,等着CPU去取出来运行。
指令是从硬盘加载到内存里,又从内存里加载到IR里面的。指令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些数据,这又要求从内存里取出一些数据放到通用寄存器中,然后交给ALU去运算,结果出来后又会放到寄存器或者内存中,周而复始。
**每一步都是一个时钟周期,**现在的CPU一秒钟可以做1G次,是1000000000,几十亿次/秒。目前市场上的CPU主频据说到4GHz就到极限了,限于工艺,上不去了,所以慢慢转为多核,就是把几个CPU封装到一起共享内部缓存。
3.1.2 主板
如图,我们经常听说的“北桥、南桥”是什么?
北桥其实就是一个计算机结构,准确地说是一个芯片,它连接的都是高速设备,通过PCI总线,把cpu、内存、显卡串在一起;而南桥就要慢很多了,连接的都是鼠标、键盘、硬盘等这些“穷慢”亲戚,它们之间用ISA总线串在一起。
3.1.3 硬盘
硬盘硬件上是盘片、磁道、扇区这样的一个结构,太复杂了,所以从头到尾给这些扇区编个号,就是所谓的**“LBA(Logical Block Address)”逻辑扇区**的概念,方便寻址。
为了隔离,每个进程有一个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然后想办法给它映射到物理内存里。如果内存不够怎么办?就想到了再细分,就是分页,分成4k的一个小页,常用的在内存里,不常用的交换到磁盘上。这就要经常用到地址映射计算(从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这个工作就是MMU(Memory Management Unit),为了快都集成到CPU里面了。
3.1.4 输入输出设备
还有很多外设负责输入输出,一旦被外界输入或要输出东西,就得去告诉CPU:“我有东西了,来取吧”;“我要输出啦,来帮我输出吧”。这些工作就要靠一个叫**“中断”的机制,可以将“中断”理解成一种消息机制,用于通知CPU来帮我干活。不是每个部分都可以直接骚扰CPU的,它们都要通过中断控制器**来集中骚扰CPU。
这些外设都有自己的buffer,这些buffer也得有地址,这个地址叫端口。
还得给每个设备编个号,这样系统才能识别谁是谁。每次中断,CPU一看,噢,原来是05,05是键盘啊;06,06是鼠标啊。这个号,叫中断编号(IRQ)。
每次都必须要骚扰CPU吗?直接把数据从外设的buffer(端口)灌到内存里,不用CPU参与,多好啊!对,这个做法就是DMA。每个DMA设备也得编个号,这个编号就是DMA通道,这些号可不能冲突哦。
3.2 汇编基础
对于汇编,我其实也忘光了,所以得补补汇编知识了,起码要能读懂一些基础的汇编指令。
3.2.1 汇编语法
汇编分门派呢!”AT&T语法” vs “Intel语法”:GUN GCC使用传统的AT&T语法,它在Unix-like操作系统上使用,而不是dos和windows系统上通常使用的Intel语法。
最常见的AT&T语法的指令:movl、%esp、%ebp。movl是一个最常见的汇编指令的名称,百分号表示esp和ebp是寄存器。在AT&T语法中,有两个参数的时候,始终先给出源source
,然后再给出目标destination
。
AT&T语法:
<指令> [源] [目标]
3.2.2 寄存器
**寄存器是存放各种给cpu计算用的地址、数据用的,可以认为是为CPU计算准备数据用的。**一般分为8类:
种类 | 功能 | |
---|---|---|
累加寄存器 | 存储执行运算的数据和运算后的数据。 | 就是放计算用的数,算之前,算完后的 |
标志寄存器 | 存储运算处理后的CPU的状态。 | 一般溢出啊,或者JMP的时候看条件用的 |
程序计数器 | 存储下一条指令所在内存的地址。 | 存着指令的地址,读他才能找到代码在哪,代码寻址用的 |
基址寄存器 | 存储数据内存的起始地址。 | 读内存用的,不过只放起始地址,寻址用的 |
变址寄存器 | 存储基址寄存器的相对地址。 | 读内存用的,不过只放偏移地址,寻址用的 |
通用寄存器 | 存储任意数据。 | 这个是放任意数据用的,我怎么觉得累加寄存器有点鸡肋了,用它不就得了 |
指令寄存器 | 存储指令。CPU内部使用,程序员无法通过程序对该寄存器进行读写操作。 | 存执行指令用的 |
栈寄存器 | 存储栈区域的起始地址。 | 寻址用的,永远指着当前栈的栈顶地址(内存的) |
**命名上,x86一般是指32位;x86-64一般是指64位。**32位寄存器,一般都是e开头,如eax、ebx;64位寄存器约定以r开头,如rax、rbx。
1)32位寄存器
32位CPU一共有8个寄存器。
详细的介绍:
2)64位寄存器有:32个
两者的区别:
64位有16个寄存器,32位只有8个。但32位前8个都有不同的命名,分别是e _ ,而64位前8个使用了r代替e,也就是r 。e开头的寄存器命名依然可以直接运用于相应寄存器的低32位。而剩下的寄存器名则是从r8 - r15,其低位分别用d,w,b指定长度。
32位寄存器使用栈帧作为传递参数的保存位置,而64位寄存器分别用rdi、rsi、rdx、rcx、r8、r9作为第1-6个参数,rax作为返回值。
32位寄存器用ebp作为栈帧指针,64位寄存器取消了这个设定,没有栈帧的指针,rbp作为通用寄存器使用。
64位寄存器支持一些形式以PC相关的寻址,而32位只有在jmp的时候才会用到这种寻址方式。
对了,**寄存器可不是L1、L2 cache啊!**Cache位于CPU与主内存间,分为一级Cache (L1Cache)和二级Cache (L2Cache),L1 Cache集成在CPU内部,L2 Cache早期在主板上,现在也都集成在CPU内部了,常见的容量有256KB或512KB。寄存器很少的,拿64位的来说,也就是16个,64x16,也就是1024,1K。
**总结:**大致来说数据是通过内存-Cache-寄存器,Cache缓存是为了弥补CPU与内存之间运算速度的差异而设置的部件。
3.2.3 寻址方式
接下来说说寻址,**寻址就是告诉CPU去哪里取指令、数据。**比如movl %rax %rbx
,这个涉及到寻址,寻址会寻“寄存器”、“内存”,可以是暴力的直接寻址,也可以是委婉的间接寻址。下面是各种寻址方式:
你可能会看到这种指令movl,movw,mov
后面的l、w是什么鬼?
就是一次搬运的数据数量。
3.2.4 常用的指令
最后说说指令本身,**每个CPU类型都有自己的指令集,就是告诉CPU干啥,比如加、减、移动、调用函数等。**下面是一些非常常用的指令:
参考:愿意自虐的同学,可以下载【Intel官方的指令集手册】仔细研读。
3.3 一些工具和玩法
本文还会涉及到一些工具:
gcc:超级编译工具,可以做预编译、编译成汇编代码、静态链接、动态链接等,本质上是各种编译过程工具的一个封装器。
gdb:太强了,命令行的调试工具,简直是上天入地的利器。
readelf:可以把一个可执行文件、目标文件完全展示出来,让你观瞧。
objdump:跟readelf功能差不多,不过貌似它依赖一个叫“bfd库”的玩意儿,我也没研究,另外,它有个readelf不具备的功能:反编译。剩下的两者都差不多了。
ldd:这个小工具也很酷,可以让你看一个动态链接库文件依赖于哪些其它的动态链接库。
cat /proc/<PID>/maps
:这个命令很有趣,可以让你看到进程的内存分布。
还有各种利器,自己去探索吧。
3.4 其他
3.4.1 地址编码
假如有个整形变量1234,16进制是0x000004d2,占4个字节,起始地址是0x10000,终止地址是0x10003,那么在外界看来,是它的地址是0x10000还是0x10003呢?答案是0x10000。
那么问题来了,这4个字节里怎么放这个数?高地址放高位,还是低地址放高位?答案是,都可以!
大端方式:高位在低地址,如 IBM360/370,MIPS
小端方式:高位在高地址,如 Intel 80x86
四、编译
由于我没学过编译,对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也不甚了解,找机会再深入吧,这里只是把大致知识梳理一下。
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目标代码生成
4.1 词法分析
通过FSM(有限状态机)模型,就是按照语法定义好的样子,挨个扫描源代码,把其中的每个单词和符号做个归类,比如是关键字、标识符、字符串还是数字的值等,然后分门别类地放到各个表中(符号表、文字表)。如果不符合语法规则,在词法分析过程中就会给出各类警告,咱们在编译过程中看到的很多语法错误就是它干的。有个开源的lex的程序,可以体会这个过程。
4.2 语法分析
由词法分析的符号表,要形成一个抽象语法树,方法是**“上下文无关语法(CFG)”**。这过程就是把程序表示成一棵树,叶子节点就是符号和数字,自上而下组合成语句,也就是表达式,层层递归,从而形成整个程序的语法树。同上面的词法分析一样,也有个开源项目可以帮你做这个树的构建,就是yacc(Yet Another Compiler Compiler)。
4.3 语义分析
这个步骤,我理解要比语法分析工作量小一些,主要就是做一些类型匹配、类型转换的工作,然后把这些信息更新到语法树上。
4.4. 中间语言生成
把抽象语法树转成一条条顺序的中间代码,这种中间代码往往采用三地址码或者P-Code的格式,形如x = y op z。长成这个样子:
t1 = 2 + 6array[index] = t1
不过这些代码是和硬件不相关的,还是“抽象”代码。
4.5 目标代码生成
目标代码生成就是把中间代码转换成目标机器代码,这就需要和真正的硬件以及操作系统打交道了,要按照目标CPU和操作系统把中间代码翻译成符合目标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汇编指令,而且,还要给变量们分配寄存器、规定长度,最后得到了一堆汇编指令。
对于整形、浮点、字符串,都可以翻译成把几个bytes的数据初始化到某某寄存器中,但是对于数组等其它的大的数据结构,就要涉及到为它们分配空间了,这样才可以确定数组中某个index的地址。不过,这事儿编译不做,留给链接去做。
编译不是本文重点,这里就不过多讨论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自己动手写编译器》。
五、链接
编译一个c源文件代码,就会对应得到一个目标文件。一个项目中会有一堆的c源代码,编译后会得到一堆的目标文件。这些目标文件是二进制的,就是一堆0、1的集合,到底这一堆0、1是如何排布的呢?接下来,我们得说一说,这些0、1组成的目标文件了。
5.1 目标文件
**目标文件是没有链接的文件(一个目标文件可能会依赖其它目标文件,把它们“串”起来的过程,就是链接)。**这些目标文件已经和这台电脑的硬件及操作系统相关了,比如寄存器、数据长度,但是,对应的变量的地址没有确定。
目标文件里有数据、机器指令代码、符号表(符号表就是源码里那些函数名、变量名和代码的对应关系,后面会细讲)和一些调试信息。
**目标代码的结构依据COFF(Common File Format)规范。**Windows和Linux的可执行文件(PE和ELF)就是尊崇这种规范。大家用的都是COFF格式,动态链接库也是。通过linux下的file命令可以参看目标文件、elf可执行文件、shell文件等。
file /lib/x86_64-linux-gnu/libc-2.27.so /lib/x86_64-linux-gnu/libc-2.27.so: ELF 64-bit LSB shared object, x86-64, version 1 (GNU/Linux), dynamically linked, interpreter /lib64/l, BuildID[sha1]=b417c0ba7cc5cf06d1d1bed6652cedb9253c60d0, for GNU/Linux 3.2.0, stripped file run.sh run.sh: Bourne-Again shell script, UTF-8 Unicode text executable file a.o a.o: ELF 64-bit LSB relocatable, x86-64, version 1 (SYSV), not stripped file ab ab: ELF 32-bit LSB executable, Intel 80386, version 1 (SYSV), statically linked, not stripped
如上可以看到不同文件的区别。
5.2 目标文件的结构
ELF是Executable LinkableFormat的缩写,是Linux的链接、可执行、共享库的格式标准,尊从COFF。
Linux下的目标ELF文件(或可执行ELF文件)的结构包括:
ELF头部
.text
.data
.bss
其他段
段表
符号表
ELF文件的结构包含ELF的头部说明和各种“段”(section)。段是一个逻辑单元,包含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代码(.text)、数据(.data)、符号等。
5.2.1 文件头(ELF Header)
先说说ELF文件开头部分的ELF头,它是一个总的ELF的说明,里面包含是否可执行、目标硬件、操作系统等信息,还包含一个重要的东西:“段表”,就是用来记录段(section)的信息。
看个例子:
ELF Header: Magic: 7f 45 4c 46 02 01 0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Class: ELF64 Data: 2's complement, little endian Version: 1 (current) OS/ABI: UNIX - System V ABI Version: 0 Type: REL (Relocatable file) Machine: Advanced Micro Devices X86-64 Version: 0x1 Entry point address: 0x0 Start of program headers: 0 (bytes into file) Start of section headers: 816 (bytes into file) Flags: 0x0 Size of this header: 64 (bytes) Size of program headers: 0 (bytes) Number of program headers: 0 Size of section headers: 64 (bytes) Number of section headers: 12 Section header string table index: 11
说明:
其中,”7f 45 4c 46”是ELF魔法数,就是DEL字符加上“ELF”3个字母,表明它是一个elf目标或者可执行文件关于elf文件头格式。
还会说明诸如可执行代码起始的入口地址;段表的位置;程序表的位置;….多种信息。细节就不赘述了。
关于更详细的elf文件头的内容,可以参考:
5.2.2 段表(section table)
除了elf文件头,就属段表重要了,各个段的信息都在这里。先看个例子:
命令readelf -S ab
可以帮助查看ELF文件的段表。
There are 9 section headers, starting at offset 0x1208: Section Headers: [Nr] Name Type Addr Off Size ES Flg Lk Inf Al [ 0] NULL 00000000 000000 000000 00 0 0 0 [ 1] .text PROGBITS 08048094 000094 000091 00 AX 0 0 1 [ 2] .eh_frame PROGBITS 08048128 000128 000080 00 A 0 0 4 [ 3] .got.plt PROGBITS 0804a000 001000 00000c 04 WA 0 0 4 [ 4] .data PROGBITS 0804a00c 00100c 000008 00 WA 0 0 4 [ 5] .comment PROGBITS 00000000 001014 00002b 01 MS 0 0 1 [ 6] .symtab SYMTAB 00000000 001040 000120 10 7 10 4 [ 7] .strtab STRTAB 00000000 001160 000063 00 0 0 1 [ 8] .shstrtab STRTAB 00000000 0011c3 000043 00 0 0 1 Key to Flags: W (write), A (alloc), X (execute), M (merge), S (strings), I (info), L (link order), O (extra OS processing required), G (group), T (TLS), C (compressed), x (unknown), o (OS specific), E (exclude), p (processor specific)
这个可执行文件里有9个段。常见的3个段:代码段、数据段、BSS段:
代码段:.code或.text;
数据段:.data,放全局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
BSS段:.bss,为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局部静态变量预留位置,不占空间。
还有其它段:
.strtab : String Table 字符串表,用于存储 ELF 文件中用到的各种字符串;
.symtab : Symbol Table 符号表,从这里可以索引文件中的各个符号;
.shstrtab : 各个段的名称表,实际上是由各个段的名字组成的一个字符串数组;
.hash : 符号哈希表;
.line : 调试时的行号表,即源代码行号与编译后指令的对应表;
.dynamic : 动态链接信息;
.debug : 调试信息;
.comment : 存放编译器版本信息,比如 “GCC:GNU4.2.0”;
.plt 和 .got : 动态链接的跳转表和全局入口表;
.init 和 .fini : 程序初始化和终结代码段;
.rodata1 : Read Only Data,只读数据段,存放字符串常量,全局 const 变量,该段和 .rodata 一样。
**段表里记录着每个段开始的位置和位移(offset)、长度,**毕竟这些段都是紧密的放在二进制文件中,需要段表的描述信息才能把它们每个段分割开。
有了段,我们其实就对可执行文件了然于心了,其中.text代码段里放着可以运行的机器指令;而.data数据段里放着全局变量的初始值;.symtab里放着当初源代码中的函数名、变量名的代表的信息。
目标ELF文件和可执行ELF文件虽然规范是一致的,但还是有很多细微区别。
5.2.3 目标ELF文件的重定位表
在段表中,你会发现这种段:**.rel.xxx,这些段就是链接用的!**因为你需要把某个目标中出现的函数、变量等的地址,换成其它目标文件中的位置(也就是地址),这样才能正确地引用、调用这些变量。至于链接细节,后面讲链接的时候再说。
一般有text、data两种重定位表:
.rel.text:代码段重定位表,描述代码段中出现的函数、变量的引用地址信息等;
.rel.data: 数据段重定位表。
5.2.4 字符串表
.strtab、.shstrtab
ELF中很多字符串,比如函数名字、变量名字,都放到一个叫“字符串”表的段中。
5.2.5 符号表
注意:字符串表只是字符串,符号表跟它不一样,**符号表更重要,它表示了各个函数、变量的名字对应的代码或者内存地址,在链接的时候,非常有用。**因为链接就是要找各个变量和函数的位置,这样才可以更新编译阶段空出来的函数、变量的引用地址。
每个目标文件里都有这么一个符号表,用nm和readelf可以查看:
1)a.o目标文件的符号表
nm a.o
U _GLOBAL_OFFSET_TABLE_ U __stack_chk_fail0000000000000000 T main U shared U swap
2)readelf -s a.o
目标文件的符号表:
Symbol table '.symtab' contains 12 entries: Num: Value Size Type Bind Vis Ndx Name 0: 00000000 0 NOTYPE LOCAL DEFAULT UND 1: 00000000 0 FILE LOCAL DEFAULT ABS a.c 2: 00000000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1 3: 00000000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3 4: 00000000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4 5: 00000000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6 6: 00000000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7 7: 00000000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5 8: 00000000 85 FUNC GLOBAL DEFAULT 1 main 9: 00000000 0 NOTYPE GLOBAL DEFAULT UND shared 10: 00000000 0 NOTYPE GLOBAL DEFAULT UND swap 11: 00000000 0 NOTYPE GLOBAL DEFAULT UND __stack_chk_fail
**从这个目标ELF文件的符号表可以看到swap函数,Ndx是UND(Undefined的缩写),**表明不知道它到底在哪个段,需要被重定位,就是写个1或3之类的数字表明段中的index;对于全局变量shared也是同样的定义。这些内容都会在静态链接的时候,被链接器修改。
为了对比,我们来看可执行文件ab的符号表的样子,看看静态链接后,这些符号的Ndx的变换。
3)可执行文件ab的符号表
nm ab
0804a000 d _GLOBAL_OFFSET_TABLE_ 0804a014 D __bss_start 080480d7 T __x86.get_pc_thunk.ax 0804a014 D _edata 0804a014 D _end 080480db T main 0804a00c D shared 08048094 T swap 0804a010 D test
readelf -s ab
Symbol table '.symtab' contains 18 entries: Num: Value Size Type Bind Vis Ndx Name 0: 00000000 0 NOTYPE LOCAL DEFAULT UND 1: 08048094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1 2: 08048128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2 3: 0804a000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3 4: 0804a00c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4 5: 00000000 0 SECTION LOCAL DEFAULT 5 6: 00000000 0 FILE LOCAL DEFAULT ABS b.c 7: 00000000 0 FILE LOCAL DEFAULT ABS a.c 8: 00000000 0 FILE LOCAL DEFAULT ABS 9: 0804a000 0 OBJECT LOCAL DEFAULT 3 _GLOBAL_OFFSET_TABLE_ 10: 08048094 67 FUNC GLOBAL DEFAULT 1 swap 11: 080480d7 0 FUNC GLOBAL HIDDEN 1 __x86.get_pc_thunk.ax 12: 0804a010 4 OBJECT GLOBAL DEFAULT 4 test 13: 0804a00c 4 OBJECT GLOBAL DEFAULT 4 shared 14: 0804a014 0 NOTYPE GLOBAL DEFAULT 4 __bss_start 15: 080480db 74 FUNC GLOBAL DEFAULT 1 main 16: 0804a014 0 NOTYPE GLOBAL DEFAULT 4 _edata 17: 0804a014 0 NOTYPE GLOBAL DEFAULT 4 _end
可以看到,现在shared的Ndx是4,而swap的Ndx是1,对应的就是:4-数据段、1-代码段。
上面曾经显示过的段的编号 。。。。 [ 1] .text PROGBITS 08048094 000094 000091 00 AX 0 0 1 [ 2] .eh_frame PROGBITS 08048128 000128 000080 00 A 0 0 4 [ 3] .got.plt PROGBITS 0804a000 001000 00000c 04 WA 0 0 4 [ 4] .data PROGBITS 0804a00c 00100c 000008 00 WA 0 0 4 [ 5] .comment PROGBITS 00000000 001014 00002b 01 MS 0 0 1 。。。
如上,对应的第一列的序号就标明了代码段是1,数据段是4。
另外,第二列Type也挺有用的:Object表示数据的符号,而Func是函数符号。
六、静态链接
目标文件介绍得差不多了,我们得到了一大堆零散的目标ELF文件,是时候把它们“合体”了,这就需要链接过程了,就是要把这些目标文件“凑”到一起,也就是把各个段合并到一起。
合并开始!读每个目标文件的文件头,获得各个段的信息,然后做符号重定位。
读每个目标文件,收集各个段的信息,然后合并到一起,其实我理解就是压缩到一起,你的代码段挨着我的代码段,合并成一个新的,因为每个ELF目标文件都有文件头,是可以很严格合并到一起的;
符号重定位,简单来说就是把之前调用某个函数的地址给重新调整一下,或者某个变量在data段中的地址重新调整一下。因为合并的时候,各个代码段都合并了,对应代码中的地址都变了,所以要调整。这是链接最核心的一步!
ld a.o b.o ab
详细介绍a.o+b.o=> ab的变化,特别是虚拟地址的变化。
先看链接前的目标ELF文件:a.o,b.o。
a.o的段属性(objdump -h a.o)------------------------------------------------------------------------ Idx Name Size VMA LMA File off Algn 0 .text 00000051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40 2**0 CONTENTS, ALLOC, LOAD, RELOC, READONLY, CODE 1 .data 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91 2**0 CONTENTS, ALLOC, LOAD, DATA 2 .bss 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91 2**0 ALLOCb.o的段属性(objdump -h b.o)------------------------------------------------------------------------ Idx Name Size VMA LMA File off Algn 0 .text 0000004b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40 2**0 CONTENTS, ALLOC, LOAD, READONLY, CODE 1 .data 00000008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8c 2**2 CONTENTS, ALLOC, LOAD, DATA 2 .bss 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94 2**0 ALLOC
接下来是a.o + b.o,链接合体后的可执行ELF文件:ab。
ab的段属性(objdump -h ab)------------------------------------------------------------------------ Idx Name Size VMA LMA File off Algn 0 .text 00000091 08048094 08048094 00000094 2**0 CONTENTS, ALLOC, LOAD, READONLY, CODE 1 .eh_frame 00000080 08048128 08048128 00000128 2**2 CONTENTS, ALLOC, LOAD, READONLY, DATA 2 .got.plt 0000000c 0804a000 0804a000 00001000 2**2 CONTENTS, ALLOC, LOAD, DATA 3 .data 00000008 0804a00c 0804a00c 0000100c 2**2 CONTENTS, ALLOC, LOAD, DATA
我们来玩一玩“找不同”!**可执行ELF文件ab的VMA填充了。**VMA是啥?为何需要调整?看来是时候说一说可执行ELF文件了。
6.1 目标ELF文件和可执行ELF文件
上面一直刻意不区分目标ELF文件和可执行ELF文件,原因是想先介绍它们共同的ELF规范部分,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这一小节忍不住想介绍一下,希望不会打断看官的思路。
目标ELF文件和可执行ELF文件,其实是两个目的、两个视角:
目标文件是为了进一步链接用的,我们可以用“链接视角”来看待它,它有各个sections,用段表section head table(SHT)来记录、归档不同的内容,还有重要的重定位表,用于链接;
可执行文件是为“进程视角”存在的,不需要重定位表,但它多了一个 “program header table(PHT)”,用来告诉操作系统如何把各个section加到进程空间的segment中。进程里专门有个“segment”的概念,定义出“虚拟内存区域”(VMA,Virtual Memory Area),每个VMA就是一个segement。这些segment是操作系统为了装载需要,专门又对sections们做了一次合并,定义出不同用途的VMA(如代码VMA、数据VMA、堆VMA、栈VMA)。
在目标文件中,你会看到地址都是从0开始的,但是在可执行文件中是0x8048000开始的,因为操作系统进程虚拟地址的开始地址就是这个数。关于虚拟地址空间,这里不展开了,后面讲装载的部分再详细讨论。
虽然两者有区别,但大体的规范是一样的,都有ELF头、段表(section table)、节(section)等基本的组成部分。
可以参考这篇文章《ELF可执行文件的理解》,加深理解。
6.2 合体的ELF可执行文件
回来看合体(链接)后的可执行ELF文件ab。
ab的段属性(objdump -h ab
):
Idx Name Size VMA LMA File off Algn 0 .text 00000091 08048094 08048094 00000094 2**0 CONTENTS, ALLOC, LOAD, READONLY, CODE 1 .eh_frame 00000080 08048128 08048128 00000128 2**2 CONTENTS, ALLOC, LOAD, READONLY, DATA 2 .got.plt 0000000c 0804a000 0804a000 00001000 2**2 CONTENTS, ALLOC, LOAD, DATA 3 .data 00000008 0804a00c 0804a00c 0000100c 2**2 CONTENTS, ALLOC, LOAD, DATA
可以看到,ab的代码段.text是从0x8048094开始的,长度是0x91,也就是145个字节长度的代码段。
段的开头地址确定了,接下来段里符号对应的地址就好找了(也就是.text段中的函数和.data段中的变量)。
回过头去看几个符号:swap函数、main函数、test变量、shared变量:
Num: Value Size Type Bind Vis Ndx Name 10: 08048094 67 FUNC GLOBAL DEFAULT 1 swap 12: 0804a010 4 OBJECT GLOBAL DEFAULT 4 test 13: 0804a00c 4 OBJECT GLOBAL DEFAULT 4 shared 15: 080480db 74 FUNC GLOBAL DEFAULT 1 main
main函数:地址是080480db,Ndx=1,Type=FUNC,也就是说,main这个符号对应的是一个函数,在代码段.text,起始地址是080480db;
test变量:地址是0804a010,Ndx=4,Type=OBJECT,也就是说,test这个符号对应的是一个变量,在数据段,起始地址是0804a010。
问题来了,这些地址是如何确定的呢?要知道目标ELF文件a.o、b.o里的地址还都是0作为基地址的,到合体后的可执行文件ab怎么就填充了这些东西呢?这就要引出**“符号重定位”**了。
6.3 符号重定位
**既然链接是把大家的代码段、数据段都合并到一起,那就需要修改对应的调用的地址,**比如a.o要调用b.o中的函数,合并到一起成为ab的时候,就需要修改之前a.o中的调用的地址为一个新的ab中的地址,也就是之前b.o中的那个函数swap的地址。
链接器通过“重定位 + 符号解析”完成上述工作。
最开始编译完的目标文件,变量地址、函数地址的基准地址都是0。一旦链接,就不能从0开始了,而要从操作系统和应用进程规定的虚拟起始地址开始作为基准地址,这个规定是0x08048094
。别问我为什么,真心不知~
另外,还有这几个目标文件的各个段,它们的函数、变量等的地址原本都是基于0,现在合体了,都要开始逐一调整!之前每个函数、变量的地址都是相对于0的,也就是说,你知道它们的偏移offset,这样的话,你只需要告诉它们新的基地址的调整值,就可以加上之前的offset算出新的地址,把所有涉及到被调用的地方都改一遍,就完成了这个重定位的过程。
具体怎么做呢?通过重定位表来完成。
6.4 重定位表
就是一个表,记着之前每个object目标文件中哪些函数、变量需要被重定位。这是一个单独的段,命名还有规律呢!就是.rel.xxx,比如.rel.data、.rel.text。
看个栗子:
RELOCATION RECORDS FOR [.text]: OFFSET TYPE VALUE 0000000000000025 R_X86_64_PC32 shared-0x0000000000000004 0000000000000032 R_X86_64_PLT32 swap-0x0000000000000004
shared变量和swap函数都在a.o的重定位表中被记录下来,说明它们的地址后期会被调整。offset中的25,就是shared变量对于数据段的起始位置的位移offset是25个字节;同样,swap函数相对于代码段开始的offset是32个字节。另外,VALUE这列的“shared、swap”会对应到符号表里面的shared、swap符号。
重定位表只记录哪些符号需要重定位,而关于这个函数、变量更详细的信息都在符号表中。
接下来精彩的事情发生了,也就是链接中最关键的一步:修改链接完成的文件中调用函数和变量引用的地址。
6.5 指令修改
修改函数和数据的应用地址有很多方法,这涉及到各个平台的寻址指令差异,比如R_X86_64_PC32。但本质来讲就需要一种计算方法,计算出链接后的代码中对函数的调用地址、变量的应用地址、进行链接后的修改地址。
对于32位的程序来说,一共有10种重定位的类型。
举个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文件a.c,b.c,链接成ab,我们来看链接过程中是如何做指令地址修改的。
先看看源代码:
a.c
extern int shared; int main() { int a = 0; swap(&a, &shared); }
b.c
int shared = 1; int test = 3; void swap(int* a, int* b) { *a ^= *b ^= *a ^= *b; }
a.c的汇编文件
00000000 <main>: .... 31: 89 c3 mov %eax,%ebx 33: e8 fc ff ff ff call 34 <main+0x34> <------------- 调用swap函数 38: 83 c4 10 add $0x10,%esp ....
Relocation section '.rel.text' at offset 0x24c contains 4 entries: Offset Info Type Sym.Value Sym. Name ....00000034 00000e04 R_386_PLT32 00000000 swap
可以看到目标文件a.o中的汇编指令和重定位表中为R_386_PLT32
的重定位方式。然后,链接后得到ab的代码。
链接后的 ab ELF可执行文件:
08048094 <swap>: 8048094: 55 push %ebp 8048095: 89 e5 mov %esp,%ebp ....080480db <main>: .... 804810c: 89 c3 mov %eax,%ebx 804810e: e8 81 ff ff ff call 8048094 <swap> 8048113: 83 c4 10 add $0x10,%esp ....
分析
1)修正后的swap地址是:0x08048094
2)修正后的代码地址是: 0x804810e
3)原来的调用代码: 33: e8 fc ff ff ff call 34 <main+0x34>
,其实是0xfffffffc,补码表示的-4
4)先看修改完成的:ab中,804810e: e8 81 ff ff ff call 8048094 <swap>
。e8 fc ff ff ff 修改成了=> e8 81 ff ff ff,补码表示是-127
5)这个值是怎么算的?
a.o的重定位表中的信息是:00000034 00000e04 R_386_PLT32 00000000 swap
。
所谓R_386_PLT32,是:L+A-P
L:重定项中VALUE成员所指符号@plt的内存地址 => 8048094,就是修正后的swap函数地址;
A:被重定位处原值,表示”被重定位处”相对于”下一条指令”的偏移 => fcffffff,就是源代码上的地址,固定的,补码表示的,实际值是-4;
P:被重定位处的内存地址 => 804810e,就是修正后的main中调用swap的代码地址。
按照这个公式计算修正后的调用地址:
L+A-P:8048094 + −4 - 804810e = - 127 = -0x7f,补码表示是 ffffff81,由于是小端表示,所以最终替换完的指令为:
804810e: e8 81 ff ff ff call 8048094 <swap>
代码在执行的时候,会用当前地址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加上偏移(-127),正好就是swap修正后的地址0x08048094。
6.6 静态链接库
我们自己写的程序可以编译成目标代码,然后等着链接。但是,我们可能会用到别的库,它们也是一个个的xxx.o文件么?链接的时候需要挨个都把它们指定链接进来么?
我们可能会用到c语言的核心库、操作系统提供的各种api的库,以及很多第三方的库。比如c的核心库,比较有名的是glibc,原始的glibc源代码很多,可以完成各种功能,如输入输出、日期、文件等等,它们其实就是一个个的xxx.o,如fread.o,time.o,printf.o,就是你想象的样子。
可是,它们被压缩到了一个大的zip文件里,叫libc.a:./usr/lib/x86_64-linux-gnu/libc.a
,就是个大zip包,把各种*.o都压缩进去了,据说libc.a包含了1400多个目标文件。
objdump -t ./usr/lib/x86_64-linux-gnu/libc.a|more In archive ./usr/lib/x86_64-linux-gnu/libc.a: init-first.o: file format elf64-x86-64 SYMBOL TABLE: 0000000000000000 l d .text 0000000000000000 .text 0000000000000000 l d .data 0000000000000000 .data 0000000000000000 l d .bss 0000000000000000 .bss .......
我好奇地统计了一下,其实不止1400,我的这台ubuntu18.04上,有1690个!
objdump -t ./usr/lib/x86_64-linux-gnu/libc.a|grep 'file format'|wc -l 1690
如果以–verbose方式运行编译命令,你能看到整个细节过程:
gcc -static --verbose -fno-builtin a.c b.c -o ab
.... /usr/lib/gcc/x86_64-linux-gnu/7/cc1 -quiet -v -imultiarch x86_64-linux-gnu b.c -quiet -dumpbase b.c -mtune=generic -march=x86-64 -auxbase b -version -fno-builtin -fstack-protector-strong -Wformat -Wformat-security -o /tmp/cciXoNcB.s .... as -v --64 -o /tmp/ccMLSHnt.o /tmp/cciXoNcB.s ..... /usr/lib/gcc/x86_64-linux-gnu/7/collect2 -o ab /usr/lib/gcc/x86_64-linux-gnu/7/../../../x86_64-linux-gnu/crt1.o /usr/lib/gcc/x86_64-linux-gnu/7/../../../x86_64-linux-gnu/crti.o /usr/lib/gcc/x86_64-linux-gnu/7/crtbeginT.o ...
整个过程分为3步:
cc1做编译:编译成临时的汇编程序
/tmp/cciXoNcB.s
;as汇编器:生成目标二进制代码;
collect2:实际上是一个ld的包装器,完成最后的链接。
还会链接各类的静态库,其实它们都在libc.a这类静态库中。
七、装载
终于把一个程序编译、链接完,变成了一个可执行文件,接下来就要聊聊如何把它加载到内存,这就是“装载”的过程。
7.1 虚拟地址空间
在谈加载到内存之前,先了解进程虚拟地址空间。
**进程虚拟地址空间,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意义在于,让每个程序,甚至后面的进程,都变得独立起来,**不需要考虑物理内存、硬盘、在文件中的绝对位置等。它关心的只是自己在一个虚拟空间的地址位置。这样链接器就好安排每个代码、数据的位置,装载器也好安排指令、数据、栈、堆的位置,与硬件无关。
这个地址编码也很简单,就是你总线多大,我就能编码多大。比如8位总线,地址就256个;到了32位,地址就可以是4G大小了;64位的话,地址就很大了...这么大的一个地址空间都给一个程序和进程用了!可是,真实内存可能也就16G、32G,还有那么多进程怎么办?怎么装载进来?别急,后面会介绍。
7.2 如何载入内存
一个可执行文件地址空间硕大无比,怎么把这头大象装入只有16G大小的“冰箱”—-内存?!答案是映射。
这样就可以把可执行文件中一块一块地装进内存里面了,前提是进程需要的块,比如正在或马上要执行的代码、数据等。那剩下的怎么办?如果内存满了怎么办?这些不用担心,操作系统负责调度,会判断是否用到,用到的就会加载;如果满了,就按照LRU算法替换旧的。
7.3 进程视角
切换到进程视角,进程也要有一个虚拟空间,叫**“进程虚拟空间(Process Virtual Space)”**。注意:我们又提到了虚拟空间,前面聊起过这个话题,链接器需要、进程加载也需要,链接的时候要给每段代码、数据编个地址,现在进程也需要一个虚拟地址。我的学习认知告诉我这俩不是一回事,但应该差不了多少,都是总线位数编码出来的空间大小,各个内容存放的位置也不会有太大变换。
但毕竟是不一样的,所以它们之间也需要映射。有了这个映射,进程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可执行代码缺了,才能知道到可执行文件中的第几行加载。这个映射关系就存在可执行ELF的PHT(程序映射表 - Program Header Table)中,前面介绍过,就是个映射表。
我们再将PHT映射表细化一下。
如果能直接把可执行文件原封不动地映射到进程空间多好啊,这样映射多简单啊。事实不是这样的。
为了空间布局上的效率,链接器会把很多段(section)合并,规整成可执行的段(segment)、可读写的段、只读段等,合并后,空间利用率就高了。否则,即便是很小的一段,未来物理内存页浪费太大(物理内存页分配一般都是整数倍一块给你,比如4k)。所以链接器趁着链接就把小块们都合并了,这个合并信息就在可执行文件头的VMA信息里。
这里有2个段:section和segment,中文都叫段,但有很大区别:section是目标文件中的单元;而segement是可执行文件中的概念,是一个section的组合或集合,是为了将来加载到进程空间里用的。在我理解,segement和VMA是一个意思。
readelf -l ab
可以查看程序映射表 - Program Header Table:
Elf file type is EXEC (Executable file) Entry point 0x80480db There are 3 program headers, starting at offset 52 Program Headers: Type Offset VirtAddr PhysAddr FileSiz MemSiz Flg Align LOAD 0x000000 0x08048000 0x08048000 0x001a8 0x001a8 R E 0x1000 LOAD 0x001000 0x0804a000 0x0804a000 0x00014 0x00014 RW 0x1000 GNU_STACK 0x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000 0x00000 0x00000 RW 0x10 Section to Segment mapping: Segment Sections... 00 .text .eh_frame 01 .got.plt .data
“Segment Sections”就告诉你如何合并这些sections了。
上述示例有3个段(Segment),其中2个type是LOAD的Segment,一个是可执行的Segment,一个是只读的Segment。第一个可执行Segment到底合并哪些Section呢? 答案是:00 .text .eh_frame
。
这个信息是存在可执行文件的**“程序头表(Program Header Table - PHT)”**里面的,就是用readelf -f看到的内容,告诉你sections如何合并成segments。
总结:
目标文件有自己的sections,可执行文件也一样;
只不过可执行文件又创造了一个概念:segment,就是把sections做了一个合并;
真正装载放到内存里的时候,还要段地址对齐。
7.4 段(Segment)地址对齐
内存都是一个一个4k的小页,便于分配,这涉及到内存管理,不展开详述。
操作系统就给你一摞4k小页,问题是即使将sections们压缩成了segment,也不正好就4k大小,就算多一点点,操作系统也得额外再分配一页,多浪费啊。
办法来了:段地址对齐。
一个物理页(4k)上不再是放一个segment,而是还放着别的,物理页和进程中的页是1:2的映射关系,浪费就浪费了,反正也是虚拟的。物理上就被“压缩”到了一起,过去需要5个才能放下的内容,现在只需要3个物理页了。
7.5 堆和栈
可执行文件加载到进程空间里之后,进程空间还有两个特殊的VMA区域,分别是堆和栈。
通过查看linux中的进程内存映射也可以看到这个信息:cat /proc/555/maps
55bddb42d000-55bddb4f5000 rw-p 00000000 00:00 0 [heap] ... 7ffeb1c1a000-7ffeb1c3b000 rw-p 00000000 00:00 0 [stack]
参考:Anatomy of a Program in Memory Gcc 编译的背后
八、动态链接
静态链接大致清楚了,接下来介绍动态链接。
动态链接的好处很多:
代码段可以不用重复静态链接到需要它的可执行文件里面去了,省了磁盘空间;
运行期还可以共享动态链接库的代码段,也省了内存。
8.1 一个栗子
先举个例子,看看动态链接库怎么写。
lib.c,动态链接库代码:
#include <stdio.h>void foobar(int i) { printf("Printing from lib.so --> %d\n", i); sleep(-1); }
为了让其他程序引用它,需要为它编写一个头文件:lib.h
#ifndef LIB_H_ #define LIB_H_ void foobar(int i); #endif // LIB_H_
最后是调用代码:program1.c
#include "lib.h"int main() { foobar(1); return 0; }
编译这个动态链接库:gcc -fPIC -shared -o lib.so lib.c
可以得到lib.so。然后编译引用它的程序的program1.c: gcc -o program1 program1.c ./lib.so
,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引用这个动态链接库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编译program1.c时,引用了函数foobar,可这个函数在哪里呢?要在编译,也就是链接的时候,告诉这个program1程序,所需要的那个foobar在lib.so里面,也就是需要在编译参数中加入./lib.so这个文件的路径。据说链接器要拷贝so的符号表信息到可执行文件中。
在过去静态链接的时候,我们要在program1中对函数foobar的引用进行重定位,也就是修改program1中对函数foobar引用的地址。动态链接不需要做这件事,因为链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foobar这个函数的代码在代码段中。
那什么时候再告诉program1 foobar的调用地址到底是多少呢?答案是运行的时候,也就是运行期,加载lib.so的时候,再告诉program1,你该去调用哪个地址上的lib.so中的函数。
我们可以通过/proc/$id/maps,查看运行期program1的样子:
cat /proc/690/maps
55d35c6f0000-55d35c6f1000 r-xp 00000000 08:01 3539248 /root/link/chapter7/program1 55d35c8f0000-55d35c8f1000 r--p 00000000 08:01 3539248 /root/link/chapter7/program1 55d35c8f1000-55d35c8f2000 rw-p 00001000 08:01 3539248 /root/link/chapter7/program1 55d35dc53000-55d35dc74000 rw-p 00000000 00:00 0 [heap] 7ff68e48e000-7ff68e675000 r-xp 00000000 08:01 3671326 /lib/x86_64-linux-gnu/libc-2.27.so 7ff68e675000-7ff68e875000 ---p 001e7000 08:01 3671326 /lib/x86_64-linux-gnu/libc-2.27.so 7ff68e875000-7ff68e879000 r--p 001e7000 08:01 3671326 /lib/x86_64-linux-gnu/libc-2.27.so 7ff68e879000-7ff68e87b000 rw-p 001eb000 08:01 3671326 /lib/x86_64-linux-gnu/libc-2.27.so 7ff68e87f000-7ff68e880000 r-xp 00000000 08:01 3539246 /root/link/chapter7/lib.so 7ff68ea81000-7ff68eaa8000 r-xp 00000000 08:01 3671308 /lib/x86_64-linux-gnu/ld-2.27.so 7ffc2a646000-7ffc2a667000 rw-p 00000000 00:00 0 [stack] 7ffc2a66c000-7ffc2a66e000 r--p 00000000 00:00 0 [vvar] 7ffc2a66e000-7ffc2a670000 r-xp 00000000 00:00 0 [vdso] ffffffffff600000-ffffffffff601000 r-xp 00000000 00:00 0 [vsyscall]
如上可以看到**“ld-2.27.so”,动态连接器**。系统开始的时候,它先接管控制权,加载完lib.so后,再把控制权返还给program1。凡是有动态链接库的程序,都会把它动态链接到程序的进程中,由它首先加载动态链接库。
8.2 GOT和PLT
GOT和PLT很复杂,细节很多,不太好理解,我也只是把大致的过程搞明白了,所以这里只是说一说我的理解,如果感兴趣可以看南大袁春风老师关于PLT的讲解。
GOT放在数据段里,而PLT在代码段里,所以GOT是可以改的,放的跳转用的函数地址;而PLT里面放的是告诉怎么调用动态链接库里函数的代码(不是函数的代码,是怎么调用的代码)。
假如主程序需要调用动态链接库lib.so里的1个函数:ext,那么在GOT表里和PLT表里都有1个条目,GOT表里是未来这个函数加载后的地址;而PLT里放的是如何调用这个函数的代码,这些代码是在链接期链接器生成的。
GOT里还有3个特殊的条目,PLT里还有1个特殊的条目。
GOT里的3个特殊条目:
GOT[0]: .dynamic section的首地址,里面放着动态链接库的符号表的信息。
GOT[1]: 动态链接器的标识信息,link_map的数据结构,这个不是很明白,我理解就是链接库的so文件的信息,用于加载。
GOT[2]: 这个是调用动态库延迟绑定的代码的入口地址,延迟绑定的代码是一个特殊程序的入口,实际是一个叫“_dl_runtime_resolve”的函数的地址。
PLT里的特殊条目:
PLT[0]: 就是去调动“_dl_runtime_resolve”函数的代码,是链接器自动生成的。
整个过程开始了:因为是延迟绑定,所以动态重定位这个过程就需要在第一次调用函数的时候触发。什么是动态重定位?就是要告诉进程加载程序,修改新载入的动态链接库被调用处的地址,谁知道你把so文件加载到进程空间的哪个位置了,你得把加载后的地址告诉我,我才能调用啊~这个过程就是动态重定位。
.text的主程序开始调用ext函数,ext函数的调用指令:
804845b: e8 ec fe ff ff call 804834c<ext>
804834c是谁?原来是PLT[1]的地址,就是ext函数对应的PLT表里的代理函数,每个函数都会在PLT、GOT里对应一个条目。
现在跳转到这个函数(PLT[1])去。
PLT[1]:
804834c: ff 25 90 95 04 08 jmp *0x8049590 8048352: 68 00 00 00 00 pushl $0x0 8048357: e9 e0 ff ff ff jmp 804833c
这个函数首先跳到0x8049590里写的那个地址去了(jmp *xxx,不是跳到xxx,而是跳到xxx里面写的地址上去)。
这里有2个细节:
0x8049590这个地址就是GOT[3],GOT[3]是ext函数对应的GOT条目;
0x8049590里写的那个地址就是PLT[1](ext对应的plt条目)的下一条。
what?PLT[1]代码绕这么个圈子(用GOT[3]里的地址跳)jmp,其实就是跳到了自己的下一条?是,这次是可笑,但未来这个值会改的,改成真正的动态库的函数地址,直接去执行函数。
跳回来之后(PLT[1]),接下来是压栈了一个0,0表示是第一个函数,也就是ext的索引。
继续跳0x804833c,这是PLT[0],PLT[0]是去调用“_dl_runtime_resolve”函数。在调用之前还要干一件事:push 0x8049588
,0x8049588是GOT[2]。GOT[2]里放着so的信息(我理解的不一定完全正确)。
至此,可以调用“_dl_runtime_resolve”函数去加载整个so了。
参数包括2个:一个是压栈的那个0,就是ext函数的索引,后续通过这个索引可以找到GOT表的位置,把真正的函数的地址回填回去;第二个参数是压栈的GOT[1],就是动态链接器的标识信息,我理解就是告诉加载器so名字叫啥,它好去加载。
加载完成,立刻回调安放到位置的so里,索引为0的ext函数的地址,到GOT[3]中,也就是索引0。
下次再调用这个函数的时候,还是先调用PLT[1](ext的代理代码),但里面的jmp \*0x8049590
(jmp *GOT[3])可以直接跳转到真正的ext里去了。
终于捋完了,必须总结一下。
动态链接库,动态把so加载到虚拟地址空间,因为地址是不定的,所以跟静态链接的思路一样,需要做重定位,也就是要修改调用的代码地址。
因为是动态链接,都已经是运行期了,不能修改内存代码段(.text)(只读),只能加载完之后,把加载的函数地址写到GOT表里。这就是在加载时修改GOT表的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主程序启动时不加载so,等第一次调用某个动态链接库的函数时再加载so,再更新GOT表。思路是:主程序调用某个动态链接库函数时,其实是先调用了一个代理代码(PLT[x]),它会记录自己的序号(确定是调哪个函数)和动态链接库的文件名这2个参数,然后转去调用“_dl_runtime_resolve”函数,这个函数负责把so加载到进程虚拟空间去,并回填加载后的函数地址到GOT表,以后再调用就可以直接去调用那个函数了。
8.3参考
这个是一篇很赞的文章讲的PLT的内容,引用过来:
动态链接库中的函数动态解析过程如下:
1)从调用该函数的指令跳转到该函数对应的PLT处;
2)该函数对应的PLT第一条指令执行它对应的.GOT.PLT里的指令。第一次调用时,该函数的.GOT.PLT里保存的是它对应的PLT里第二条指令的地址;
3)继续执行PLT第二条、第三条指令,其中第三条指令作用是跳转到公共的PLT(.PLT[0]);
4)公共的PLT(.PLT[0])执行.GOT.PLT[2]指向的代码,也就是执行动态链接器的代码;
5)动态链接器里的_dl_runtime_resolve_avx函数修改被调函数对应的.GOT.PLT里保存的地址,使之指向链接后的动态链接库里该函数的实际地址;
6)再次调用该函数对应的PLT第一条指令,跳转到它对应的.GOT.PLT里的指令(此时已经是该函数在动态链接库中的真正地址),从而实现该函数的调用。
8.4 Linux的共享库组织
Linux为了管理动态链接库的各种版本,定义了一个so的版本共享方案。
libname.so.x.y.z
x是主版本号:重大升级才会变,不向前兼容,之前引用的程序都要重新编译;
y是次版本号:原有的不变,增加了一些东西而已,向前兼容;
z是发布版本号:任何接口都没变,只是修复了bug,改进了性能而已。
1)SO-NAME
Linux有个命名机制,用来管理so之间的关系,这个机制叫SO-NAME。任何一个so都对应一个SO-NAME,就是libname.so.x
。
一般系统的so,不管它的次版本号和发布版本号是多少,都会给它建立一个SO-NAME的软链接,例如 libfoo.so.2.6.1,系统就会给它建立一个叫libfoo.so.2的软链。
这个软链接会指向这个so的最新版本,比如我有2个libfoo,一个是libfoo.so.2.6.1,一个是libfoo.so.2.5.5,软链接默认指向版本最新的libfoo.so.2.6.1。
在编译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引入依赖的链接库,这时依赖的so使用软链接的SO-NAME,而不使用详细的版本号。
在编译的ELF可执行文件中会存在.dynamic段,用来保存自己所依赖的so的SO-NAME。
编译时有个更简洁指定lib的方式,就是gcc -lxxx
,xxx是libname中的name,比如gcc -lfoo
是指链接的时候去链接一个叫libfoo.so的最新的库,当然这个是动态链接。如果加上-static: gcc -static -lfoo
就会去默认静态链接libfoo.a的静态链接库,规则是一样的。
2)ldconfig
Linux提供了一个工具“ldconfig”,运行它,linux就会遍历所有的共享库目录,然后更新所有的so的软链,指向它们的最新版,所以一般安装了新的so,都会运行一遍ldconfig。
8.5 系统的共享库路径
Linux尊崇FHS(File Hierarchy Standard)标准,来规定系统文件是如何存放的。
/lib:存放最关键的基础共享库,比如动态链接器、C语言运行库、数学库,都是/bin,/sbin里系统程序用到的库;
/usr/lib: 一般都是一些开发用到的 devel库;
/usr/local/lib:一般都是一些第三方库,GNU标准推荐第三方的库安装到这个目录下。
另外/usr目录不是user的意思,而是“unix system resources”的缩写。
/usr:/usr 是系统核心所在,包含了所有的共享文件。它是 unix 系统中最重要的目录之一,涵盖了二进制文件、各种文档、头文件、库文件;还有诸多程序,例如 ftp,telnet 等等。
九、后记
研究这个话题,前前后后经历了一个月,文章只是把过程中的体会记录下来,同时在单位给同事们做了一次分享。虽然也只是浮光掠影,但终究是了结了多年的心愿,对可执行文件的格式、加载等基础知识做了一次梳理,还是收获满满的。这些知识对实际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吗?可能会有帮助,但可能也非常有限。“行无用之事,做时间的朋友”,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