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雪藏两年的美团云业务最近再次回到大众视野,原因竟然是宣布退出市场。
美团云近日发布公告称,因业务调整,美团公有云将于2020年5月31日0点起,停止对用户的服务与支持,并回收资源。这就意味着,使用了美团云的众商家,不得不将存放于服务器上的所有数据进行迁移。
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团云的退出其实并不意外。阿里的电商、腾讯的游戏,从主营业务来说,客户有天然的上云优势。美团比较尴尬,其服务的大多是线下体量较小的门店,商家本身的IT需求就很少,很难发动交易,及时止损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无独有偶,今年2月,苏宁云比美团云早一步宣布停止运营。与美团云不同的是,于2018年Q3才投入商用的苏宁云,主攻私有云市场,一度实现盈利。两家先后退出市场,标志着云服务市场迎来洗牌期。
事实上,现在的市场竞争态势已趋稳定,据IDC最新发布的报告,阿里、腾讯、AWS、中国电信、华为共占据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74%的份额。这决定了公有云市场已经不需要新玩家,一些既有的排名靠后的公有云厂商,也开始做以私有云、混合云为主的解决方案,以退为进。
当然,随着企业的上云进程加快,还是有很多的市场空间可能会被开发出来,这也是后进入市场的云计算厂商的发力点所在。
业内人士的共识是,做云是一件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事,技术、运营、获客、战略,每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最后的失败。未来还会有玩家退出,美团云和苏宁云只是先走一步。
云业务让美团看到了自己的边界
美团云成立早,但发力晚。美团云自2012年便开始部署私有云,2013年对外运营,当时市面上仅有阿里云、腾讯云和UCloud几家公司,百度都还没有正式对外发布云计算战略。但一直到2015年5月,美团云才正式独立运营。
2017年,几乎是美团云唯一意气风发的一年:5月对外发布全新的品牌logo,6月宣布获得云服务业务许可证牌照,7月发布深度学习平台DLS;10月31日召开首届美团云人工智能峰会,发布了两款高性能AI云主机,并宣布美团云DLS免费开放。
此后,情况急转直下,2018年1月便传出美团战略雪藏云业务的消息,云资源也转为在美团内部使用。同年9月,美团云前掌门李爽离职创业创建BonusCloud,入局区块链,美团云也基本从大众眼前消失。
从脉脉上可以看到,2017年12月到2018年2月,有不少美团云KA大客户经理离开。同时美团云的微博在2017年11月停止更新,如今已注销了账号。
去年12月25日,美团云主体北京三快云计算有限公司,将注册资金从1000万元提高到了8.7亿元,注册资金突然翻了八十多倍,很多人以为美团云要卷土重来,没想到增资不到三个月,美团云宣布退出云市场,众商家也措手不及。
与腾讯、阿里在云业务的投入相比,可以说,美团云一直以来定位就很尴尬,创始人王兴一次也没有为美团云站过台,美团云也始终没有被正式划归美团的战略。
如今回过头再看,美团放弃云计算选择了网约车和新零售,同时放弃的还有美团的供应链和金融等业务,当时为了上市可谓最后一搏。美团也只在2018年中期报告中,在新业务及其他中提到了云——美团向商家提供的服务已拓展至云端ERP系统、B2B食材供应链解决方案等,此后再无提及。
有分析人士称,2017年美团的集团策略从纯C端进军B端,上述云端ERP系统并非美团云自己研发打造,而是美团在2018年与餐饮健康、天才上龙等餐饮ERP服务提供商共同打造的开放式餐饮平台。
“美团主攻餐饮,商家本身的IT需求量较少,从服务器的采购来看,餐饮零售都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仅占到整个服务器采购量一年的5%-6%,未来想去盈利、占有市场,很困难。”上述分析人士称。
另一位云厂商从业人士告诉燃财经,美团退出其实并不意外,像美团这种线下餐饮O2O模式,服务的是线下的小门店,它们跟云发生连接很少,很难发动交易。阿里主营电商、腾讯主营游戏,客户有天然的上云优势,美团比较尴尬。
事实上,现在的市场竞争态势决定IaaS已经不需要新玩家,字节跳动基于自身做应用懂体验的优势,进军企业级SaaS,则显得更加合情合理。上述分析人士建议,“滴滴也好、美团也好、苏宁也好,其实都可以考虑SaaS,美团退出云市场,其实也是在及时止损。”
经此一役,“无边界”的美团也终于有了自己的边界。
云市场加速洗牌
中国云计算市场客户正加速流向头部玩家。
据IDC最新发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上半年)跟踪》报告,2019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IaaS/PaaS/SaaS)达到54.2亿美元,阿里、腾讯、AWS、中国电信、华为共占据中国公有云IaaS+PaaS市场74%的份额,百度跌出前五,前四名几乎没有变过。
公有云市场的集中度之后会进一步提升,阿里、腾讯站稳第一梯队,金山、浪潮紧随其后,第三梯队则是前段时间在国内科创板上市的UCloud,一直谋求上市未果的青云等创业公司。
“大家入场其实都挺早的,而且现在几家云厂商的技术能力并没有太大差异,最终就是拼规模。规模更大,适用性能更好,成本就可以降得更低,马太效应非常强。”爱分析合伙人兼首席分析师李喆称。
寡头效应的形成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头部的云厂商,覆盖的行业和客户足够广,客户量越大,新产品就有交叉销售,甚至“捆绑销售”的机会。一位百度的员工告诉燃财经,百度会先给客户销售其他具体的业务,而这些业务服务会依赖百度的云服务,从而形成捆绑销售。
当客户量形成一定规模,机器和资源也都可以做到复用,比如游戏的活跃时期是晚上大家下班之后,O2O行业则是白天,不同行业的同种类客户越多,资源的重复使用度就越高,边际效益就会递增。
李喆称,还有一点可能大家没有注意到。如果平台上面有更多愿意持续付费的用户,云厂商就敢投入更多资源不断去优化改善。同样的工具,1千个人用和1亿人用,云厂商舍得砸进去研发的资源也不同,效果可想而知。
“AWS的产品一年能更新换代1000多次,核心原因就是它的用户量足够大,能在单点产品上投入足够的人力去做,这是很多厂商不敢也不能去做的事。”李喆分析道。
云服务市场并不是一个纯技术的市场,不然Google Cloud早就应该超过AWS成为行业第一名了,这个市场考验的还有运营(获客)能力。因此不管谁进场,哪怕技术再创新,还是要花很多时间去积累运营的经验,这个过程没有办法省略。
图 / Pexels
相比之下,大厂的获客有三大助力:品牌、价格和收购。青云QingCloud副总裁刘靓例举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一个IT总监要给不懂技术的老板选云服务,如果选的是中国最有名气的云服务提供商,出了问题老板肯定不会怪罪,但如果他选的是老板没听过的品牌,万一出问题他也会被问责。再例如,原本青云有一些客户,在青云用得好好的,突然公司被某巨头收购了,客源也随即被抢走。
那么,后来者还有机会跟巨头进行差异化竞争吗?
一方面,阿里腾讯去覆盖市场,必然会留下一些空间。特别是在私有云市场,有一些个性化需求较高,集群规模、节点规模较小、客单价低的场景,大厂不太愿意接,因为覆盖不了自己高企的人力成本。
另一方面,一些行业类客户比较关注自己的数据在谁手里的问题,会选择一个跟自己没有竞争的中立的云厂商,也会留下一些机会。
因此有业内人士称,随着公有云市场的寡头效应越来越明显,一些排名靠后的公有云厂商为了活下去,更多的开始做以私有云、混合云为主的解决方案,以退为进。
这其实也与用户的需求的复杂度有关,尤其是金融、能源、交通等政企客户,也在做一些互联网+的转型。它们有一大部分数据敏感型的业务,有等保合规的要求,不会放到公有云上,但互联网业务可能一段时间内业务量增长得特别快,私有云弹性不足,混合云则能更好地满足需求。
刘靓称,青云的客户泰康保险就是这样的例子。泰康保险有在线保险业务,这样的互联网业务需要公有云,但核心生产系统都在私有云上,两个云需要打通混合使用,数据之间可以互相访问,所以最后青云向他们提供了混合云的服务。
“在处理混合云的时候,后进入市场的几家云厂商,例如青云,反而会比阿里云更有优势,因为其公有云和私有云都是同一套架构,数据更好打通。而阿里云一开始就想做一个特别大规模的公有云,阿里的飞天系统至少也是60多个节点起,一些中小企业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为了客户能更小规模的部署,阿里投资了ZStack,把特定规模以下的私有云项目交给他们。”李喆称。
从赚钱角度来说,私有云、混合云会比公有云赚钱,但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大家还是愿意去讲公有云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厂商的私有云业务占比已经很高,但还是会强调它是在做公有云。
To C的复用红利消失,转战To B只能吃苦耐劳
行业寡头效应加强,却抵挡不住中国公有云市场的增速放缓。
2018下半年,IaaS市场增速同比增长88.4%,PaaS市场增速更是高达124.3%。而到了2019上半年,IaaS市场同比增速降到了72.2%,PaaS市场的同比增速降到92.6%。
从公有云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波增长都是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爆发:2012年、2013年的游戏,2014年的O2O,2015年、2016年的在线教育,再到2018年、2019年的电商直播。
互联网企业的爆发,一年的用户量就能从原来的几十万变成几千万甚至亿级。所以云厂商只要搞定一个风口上的客户,每年的客单价都会有明显增长。
但互联网市场基本打完之后,云厂商的下一步重点要转向传统企业和政府企业。UCloud财报显示,其来自企业服务和传统企业的收入的同比增速明显高于移动互联和互动娱乐企业。青云也称自己的客户中,有1/3甚至更多的企业服务类企业。
UCloud2018及2019年上半年客户收入情况
这类To B企业的IT架构、业务环境都要比互联网企业复杂很多,云厂商如何去匹配它的业务需求,需要很多的探索和沟通,沟通和回本周期都会拉长。
另外,原来大部分云厂商增速最快的业务是CBN业务,就是通过大量购买网络资源冲收入,但最近几年大家都在逐步压缩这块业务的比例,因为这个业务本身不赚钱,对厂商的毛利有极大的影响。
以上这几个因素都导致云厂商整体的市场增速在走下坡路。
服务To C企业和To B企业的逻辑很不一样,尤其是去年一年都很火的工业互联网领域。相比To C企业的高复制性,工业企业的业务标准化很差,IT水平也很低、但业务的复杂性很高。另外,工业互联网本身上层应用的商业模式还不明确,企业没有抓手,很难真正产生效益。
一位业内人士调侃称,“阿里云其实也做了很多To B的烂尾项目,几年下来成功案例还是那么几个,一直反复宣传,可见它的解决方案也并没有成功地大规模复制。”
因此面向传统客户的时候,不光要有技术,还要懂它的业务,理解它的场景。这需要有既懂业务又懂底层架构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即使是阿里也很难找到。
刘靓认为,因此竞争大B客户时,要看各家的生态是不是足够完善。要想提供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中小软件开发商就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技术上相对传统,但它们长期跟政企合作,未来有比较大的合作空间。
“新基建的政策意味着央企、国企包括政府事业单位会新增这一块的预算,长期来看会是一个利好,短期能有多少效果,还看不清楚。”李喆称。
实际上到今天为止,存量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但凡需要云计算的企业已经上云了,没上云的企业肯定现在不需要,或者是不知道自己需不需要。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上云并不一定就能解决它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要成功,光靠平台是不够的,也需要传统企业自己转变观念。“我觉得这是整个行业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我希望传统企业能够明白一个道理,转型和创新必须是自发的,外来的被动的创新是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的,只能浪费钱。”刘靓称。
这个世界不能只有一朵云,就算AWS市场那么集中了,也还是有Azure和Google Cloud存在。但是需要那么多云吗?也不需要。当年因为王坚说服了马云,让马云在战略上相信云计算,阿里才能够不计回报地投入。而所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也不坚定去做的云厂商,最后肯定不会成功。
(文章来源:燃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