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魏晓
来源丨AI蓝媒汇(ID:lanmeih001)
京东的二次上市,充满了仪式感。
今日,京东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在当日早上9时起开始公开发售,截止登记时间为6月11日中午12时,并表示公司将于6月18日早上9时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交易。另外根据京东早前公告,京东在港交所选定的上市代码为“9618”。
即便今年6月18日当天的老黄历上清清楚楚写着忌开市,但京东还是认准了这一天。
6月18日,正是京东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这是17年前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京东的那一天,亦是京东发起的全民电商购物节。
现如今,对于京东而言这一天又被赋予了新一层含义,即二次上市在港交所敲锣的日子。
一个背景是,自从2019年11月26日阿里于港交所正式上市,成为首个同时在港股与美股两地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互联网巨头也正在跟进或透露出跟进的信号。
这其中,京东的动作是最快的那一个。
为了能在6月18日当天完成二次上市,京东一直在加速推动上市进程,这也使得在上市完成后,京东将成为继阿里之后第二个回归港股的中概股公司。网易还得再等半月时间,百度等还刚有意向。
显然这一切,京东是为造势而去的,不仅为今年京东618购物节叠加资本盛宴色彩,更是为京东本身造势。
这一天,可以理解为京东的成人礼。
根据刘强东在今年5月19日致全体员工的内部信《京东是谁》中,刘强东认为,对一个人来说,17岁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年纪。对于企业来说,在一路狂奔17年后,也到了时候需要深入地思考和定义“我们是谁”。
“只有知道了‘我们是谁’,京东才算是完成了成人礼,也才有可能实现从‘大’到‘伟大’的蜕变。”刘强东说道。
在刘强东口中,那段过去在美股80%以上的日子,则是“青春期的烦恼”,京东被“乱花渐欲迷人眼”了,当然这其中可能也包括他自己。
而现今的京东,不再是一个躁动的叛逆者,而是已然“浪子回头”,在经历了青春期的阵痛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以在动摇中得到重构。
并且在此番赴港二次上市中,京东“浪子回头”又多了另一重含义:曾经游走于海外资本市场多年的京东回归港股,并向港股展露刘强东表态的公司成年、成熟后的新使命、新梦想、新未来。
问题在于,刘强东讲出的京东成年这一故事,港股投资人是否愿意买单,还需要市场验证。
进与未进
赴港上市时的京东,站在市值最高点。
截至目前京东市值为873亿美元,进入到2020年以来,京东股价已上涨67.58%。
来源:雪球
这得益于京东在2020年Q1的表现。
根据京东2020年Q1财报显示,京东 2020 第一季度净营收为 1462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7%。
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11 亿元,而上年同期为人民币 73 亿元。基于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30 亿元,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人民币 33 亿元。
从财报上看,京东是受疫情影响最小的电商平台。
且不仅如此,在用户方面截至2020年3月31日,京东过去12个月的活跃购买用户数为3.874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4.8%。在 2020年3月,京东移动端日均活跃用户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6%。显然在疫情期间,依靠自营强大的物流体系,京东吃到了一波用户红利。
再相较2014年赴美上市260亿美元市值,六年时间京东市值飙涨了235%。
纵向对比自身发展来看,京东是成功的。
六年时间,京东收入从2013年的693.4亿元飙涨至2019年的5769亿元,并摆脱了多年亏损状态进入到盈利区间,在2019年拿到了107.5亿净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横向对比京东仍未破局。
在2014年时京东赴美上市后,国内互联网市场由此进入到BATJ时代,彼时的京东便是国内互联网的第四极,且是非常稳固的第四极。
到了2020年,首先是百度掉队空出的位置,京东未能爬升至第三位,而是被美团抢占,再者京东目前第四极的位置,也很难说就此坐稳。
对手拼多多硬生生在阿里、京东把守的电商赛道成长为一个新巨头,成立时间比京东短,涨幅比京东高,用户规模时长等都领先于京东。目前拼多多市值在838亿美元,与京东一直在竞逐第四极的位置。况且,市场上还有字节跳动等尚未上市的千亿美元市值门槛的独角兽。
同这些凶猛的移动互联网后浪相比,京东又黯然失色了不少。
一个事实是,当前的资本热钱越发向头部互联网集中,整体市场亦越发的呈现出无边界竞争的趋势,不仅是电商赛道上的阿里、拼多多等强力玩家,字节跳动等新兴玩家也正在奋力入局京东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一旦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毕竟在消费者心中,京东并非无可取代。
变与未变
为了破局,京东也在转型。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官方口径中,京东成为了“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其公司使命亦进一步调整为“技术为本,致力于更高效和可持续的世界”。
不再是电商,甚至不再是赴美上市时讲的零售,而是强化了“技术”属性。
据了解京东本次赴港募集资金用途便是:“投资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关键技术创新,以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及提高营运效率,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可应用于关键业务运营,包括零售、物流及客户参与度。”
刘强东一直在强调“技术、技术、技术”,京东近年来的技术研发投入也在逐步加重,但这样就能使得京东成为一家技术企业吗?
事实上从京东的营收结构中来看,京东仍然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零售企业。
根据京东2019年年报,京东2019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510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7%,占比88.5%;服务收入为66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1%,占比11.5%。
前者可以粗略理解为京东自营的收入,后者是京东作为平台为第三方卖家提供的服务的收入,以及物流。虽然后者在近几年占比一直在提升,但比重仍相对较低,京东自营零售依旧是京东的大头,也使得京东成为国内最大的零售企业。
换句话说,刘强东强调的技术更多是服务于零售供应链的基础设施。
这在几乎所有互联网巨头都重视技术的当下,京东的这一提法真的很难能撑起的一个新故事。
并且在外界看来,从刘强东的“京东是谁”内部信来说,成熟之后的京东趋向于保守,即京东在已得到市场验证的优势领域加强深耕,而不是开拓新领域,寻找新的商业机会等等。
“坚守是定力,也是‘结硬寨、打呆仗’的智慧。我们总是很容易担心错过了什么机会,但比错过机会更可怕的是机会主义。经过前几年的起伏和反思,京东最大的收获是达成共识,重新找回了‘坚守’的基因。”
这是刘强东对2014年到2018年京东在“青春期”一度迷失自己,以及2019年京东进入再度崛起的反思与总结,也是京东逐步成熟的表现。
不过,青春期虽然躲不过犯错,但充满张力。成熟后被抹平棱角固然四平八稳,但或许也丢失了太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