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2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风云激荡,涌动起新的时代浪潮。潮起潮落之时,既能看到浪尖上的弄潮儿,也能看到潮水褪去后的裸泳者。二十多年的浮沉史,战斗到最后的才是胜利者。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从一个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国家,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6%,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30%左右。在这个孕藏着勃勃生机的时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互联网则成为时代洪流中异常耀眼的一股浪潮。

回溯1994~202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风起云涌、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涌现出门户、搜索、游戏、社交、电商、团购、共享等新兴的商业模式,培育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京东、美团等市值超过千亿、百亿美金级别的互联网企业,以及马云、马化腾、李彦宏、丁磊、刘强东等站在时代浪尖的企业家。

互联网促进了科技创新所需的物质与信息资源快速流动,加速了各种创新资源的汇聚、融合与共享,也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的商业战场。残酷的生存摸索、激烈的竞争厮杀……有人抓住机遇,实现了逆袭,也有人在经历辉煌后,从高处跌落。让我们回到起点,追溯中国互联网的历史足迹,重新回顾那些在时代浪潮中逆袭或掉队的弄潮儿。

互联网浪潮开端:门户网站的崛起

1994年4月20日,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诞生日。这天,一条64K国际专线将中关村与互联网连在一起,实现了中国与国际互联网的第一次TCP/IP全功能连接。由此,中国成为第77个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国家。

互联网的浪花,首次融进了这个对数字化充满好奇的国家。

不过,当时中国普通老百姓并没有机会接触互联网。直到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中国互联网从非开放性的学术网络阶段,进入到开放的社会化网络时代。当时邮电部在北京西单电贸大楼设立了业务受理点,普通人只要缴纳一定费用,填写一张用户资料表格,就可以成为互联网用户。

当互联网从学术走向社会化时,商业化也就拉开序幕。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成立于1995年,名字叫瀛海威。当时,瀛海威把自己定位为中国第一个大众化百姓网,并创立了在线服务网络“瀛海威时空”。

同样在1995年,杭州电子工业学院30岁的英语教师马云,受政府聘请成为随身翻译去美国谈一个项目。在西雅图的一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公司里,马云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当他在电脑上输入“beer”(啤酒)后,发现没有显示来自中国的信息时,他顿时意识到了一个机会。回国后,马云便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也是在这一年,怀揣着对中国互联网的憧憬,海归博士张朝阳回到了国内。第二年,张朝阳便创立爱特信,这是中国第一家以风投形式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有人在热火朝天地创业,还有一批人也在做着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1995年,24岁的丁磊辞去宁波电信局的工作,飞去了更南方的广州,并先后在几家公司任技术岗位;马化腾依靠四条电话线和八台计算机,成立惠多网深圳分站,自己则成为分站的站长;李彦宏进入《华尔街日报》,成为金融信息系统的设计人员;

周鸿祎就职于方正集团,干起了程序员;贾跃亭在山西垣曲县税务局当上了网络技术管理员;雷军在金山公司开发了一套文字处理系统——盘古;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刘强东,靠着攒下来的钱盘下了一个小饭馆,首次踏入商业领域……此时他们可能不会想到,日后互联网会完全改变他们的人生。

1997年,丁磊受到瀛海威的启发,将平日里积攒下来的50万元全部拿出来,创立网易公司。在美国的免费电子邮箱Hotmail身上丁磊看到了机会,便开始做电子邮箱。丁磊自己本身就是技术流,但邮箱的复杂程度还是超过了他的预期。于是,他一有空就向一位网友请教。那位网友名叫张小龙,后来他做出了微信。

1997年,丁磊终于开发出了网易的免费邮箱产品。这是国内第一个全中文免费电子邮箱系统,帮助网易迅速获得大量用户,也给网易带来了500万元的利润。当时互联网圈内有这样一个说法,“网易是最会赚钱的软件公司”。此后多年的事实证明,网易的确拥有发现“钱在哪里”的能力。

网易邮箱的诞生,带动了一波免费邮箱的开发热。许多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发免费电子邮箱业务,电子邮件用户规模迅速扩大。在门户网站诞生以前,免费电子邮箱挖掘出大量潜在的互联网用户。

1998年,海外最大华人网站“华渊资讯网”的首席执行官姜丰年,将美国雅虎的门户概念带到中国。听说门户网站模式盈利效果非常好,1998年9月,丁磊把网易改版成门户网站模式。网站上包括新闻、虚拟社区、电子杂志等板块,内容十分丰富。

另一边的张朝阳,在结束一趟赴美考察后,也准备模仿雅虎进军门户网站。1998年2月,张朝阳将爱特信改为搜狐,并提出了“美国人用Yahoo!(雅虎),中国人用搜狐”的口号。

当时搜狐以超链接的形式,把互联网上的内容展示在自己的网站上,帮助用户搜索和导航。在网易改版的1998年9月,张朝阳也对搜狐进行了改版,并明确宣布要做中国第一门户网站。整个1998年,搜狐广告的收入达到60万美元。这对刚起步的搜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

在网易和搜狐陆续进军门户后,1998年12月,四通利方在线和华渊资讯网合并而来的新浪网横空出世,门户网站队伍再添一军。新浪诞生的背后,是一段王志东与姜丰年惺惺相惜的故事。彼时,王志东的四通利方网站已经有较大的影响力并且实现赢利,姜丰年创办的华渊资讯网站则是国外最大的中文网站,注册会员19万人,日最高访问量突破了100万人次。

两人都想在互联网领域里,成就一番大事业。经过深入交流后,双方一拍即合——创办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相较于搜狐和网易,新浪的资金和实力更为雄厚,当时海内外媒体称其为“全球最大中文网站”,王志东也被外界寄予厚望。

自此,在1998年,三大门户正式聚齐,张朝阳、丁磊、王志东也收获了“门户网络三剑客”的称号。如今回看,他们能够成为那个时代里耀眼的“互联网明星”,根本之处还是在于广阔的视野和强烈的进取心。

毕竟,在互联网的开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互联网的快速变化,即便接触到了也未必能把握住。这时,广阔的视野能帮助自己迅速甩开同行,强烈的进取心可以让自己在摸着石头过河时,拥有源源不断的行动力。

当时,三家门户网站各具特色:搜狐主打搜索引擎,网易擅长制作经营个人主页和虚拟社区,新浪在新闻制作上具备优势。各种特色功能的背后,其实都是聚焦在一个点上,即为用户提供一条通往互联网世界的道路。这并不难理解,中国互联网处在萌芽状态时,虽然市面出现了摸索式的产品,但对于大量首次接触互联网的用户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迅速进入互联网世界之中。

丁磊曾对运作门户发表自己的心得称:“如果以房地产作比拟,那么网络门户是互联网络中最昂贵的地段。网络门户是集合了多样化内容和服务的站点,主要目的是希望成为网民浏览WWW的起始页面,成为网友通往互联网络大门的通道,同时也能满足网友在互联网络上对信息和服务的大部分需求。”

门户网站像一把钥匙,帮助中国早期网民打开了进入互联网的大门。随后,中国网民数量逐渐呈现出爆炸式增长。截至1998年6月底,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17.5万,比1997年10月时的62万增长近一倍。到了1998年年底,中国网民的人数又猛涨至210万,再次增长将近一倍。

中国互联网,开始走上快车道。

1999:万类霜天竞自由

1999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当中国互联网形成“门户三足鼎立”的格局后,开始呈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局面。一大批创业者渐渐在舞台上显露出自己的实力,社交、电商、生活服务、游戏、搜索等各种新的产品形态不断涌现,几乎奠定了未来十几年中国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

1999年年初,已经颇有名气的张朝阳在深圳做了一次演讲,台下座无虚席,其中就有马化腾。此时的马化腾已经与五个小伙伴,创办了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腾讯。在听张朝阳演讲的同时,他心中的社交种子正在萌发。当时,腾讯上线了一款即时通讯软件OICQ。马化腾给OICQ制定了一个小目标:3年内应该能积累1万用户。没想到,此后OICQ用户迅速飙涨,在1999年11月就达到了100万,远超预期。

尽管OICQ非常火热,但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同时还在不断烧钱。腾讯在银行的融资一直不顺,最后决定将OICQ卖掉。结果买方出的低价,让马化腾实在难以接受。

于是,马化腾决定自己养大OICQ。这时候,IDG和香港盈科送来了及时雨——联手向腾讯投了220万美元,腾讯得以暂时缓解了资金困扰,第二年,腾讯将OICQ改名为QQ。这款社交软件,可以说是腾讯日后成为巨头的奠基石,同时也陪伴了一代中国网民的社交生活。

当马化腾在深圳对准互联网社交发力时,在北京的马云郁郁不得志。中国黄页处处受阻后,马云带着原班人马加入外经贸部,负责搭建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网站。但14个月后,马云就离开了。有种说法是,外经贸部承诺给马云团队的股份在体制内难以兑现。

1999年9月,马云离开北京回到杭州湖畔花园的家里,开始了新一轮创业。这一次,马云要创立一个纯粹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然而这个选择,并不被看好。一方面,当时最热门的,且已经看到盈利模式的是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B2B电子商务的模式被认为太过简单,市场门槛低,并且弄不清楚盈利方向。

另一方面,B2B电子商务模式最早在美国诞生,其客户一般以大企业为主。马云构想中的服务中小企业的B2B模式,在当时没有任何参考对象,市场普遍认为这种模式并不可取。

尽管外界有质疑声,但马云依然相信自己的眼光。在外经贸部期间,由于与大量中小企业的商品交易有过接触,马云看到了在中国做B2B电子商务的可能性。在湖畔花园的家里,马云发挥着他绝佳的演讲才能,对着眼睛里透露着迷茫的员工宣布,阿里巴巴要在2002年上市!

马云在杭州瞄准电商时,距离杭州不远的上海,有一家名叫携程的旅游服务网站上线了。这是四位年轻人对于互联网的逐梦之旅。1999年3月,梁建章、沈南鹏、季琦聚在上海徐家汇一家餐厅。当时,梁建章是甲骨文中国区咨询总监、沈南鹏的身份是投资银行家,季琦则是协成科技总经理,三人都对互联网感兴趣。讨论完国内外互联网的形势,他们最终决定做旅游类网站。

随后,他们又拉来上海大陆饭店总经理范敏入伙。1999年10月,携程网正式上线,“携程四君子”也就此形成。最初,他们的分工很明确:梁建章任首席执行官,沈南鹏任首席财务官,季琦任总裁,范敏任执行副总裁。

多年之后,梁建章回忆当时做旅游网站的初衷:一方面,他们认为国内旅游市场有很大增长空间,1998年中国的旅游业规模就达2391亿元,旅游成为老百姓的第二大支出,甚至比汽车还高;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当时的旅行社,很难满足像他们一样的商务人士,提供的服务也很不到位。综合考量下,他们决定进军在线旅游服务领域。

几乎就在携程创立的同时,上海还诞生了另外一家互联网公司。1999年11月,26岁的陈天桥与弟弟陈大年,在上海浦东新区科学院专家楼一套三室一厅的屋子里,用50万元创办了盛大网络。成立后不久,盛大就推出当时国内领先概念的图形化网络虚拟社区游戏“网络归谷”。

盛大做游戏,并不是一时兴起。1998年,棋牌类网络游戏联众游戏世界正式运营,标志着中国网络游戏正式登场。盛大的“网络归谷”推出后,在短短数月内便拥有了100万左右注册用户,并由此获得中华网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此后多年,网络游戏凭借巨大盈利能力,成为许多互联网企业的一棵重要摇钱树。

1999年12月,20世纪就快要过完,全世界都在憧憬着21世纪的到来。远在美国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潜力,随后毅然辞掉美国的高薪工作,带着自己擅长的搜索引擎专利技术回到国内。2000年1月1日,百度在中关村诞生,主打中文搜索引擎服务。

刚开始,百度一直默默无闻,但它的技术却引起了外界的注意。一家媒体曾对新浪、搜狐、网易、雅虎中国和ChinaRen的搜索引擎进行评测,发现在响应速度和搜索数量上,ChinaRen都超过其他几家。而ChinaRen用的正是百度的搜索技术。

被百度技术所吸引,搜狐、新浪、网易陆续成为百度的客户,随后国内的其他中型门户网站也都采用了百度的搜索技术。到2001年夏天时,国内80%的门户网站都采用了百度的搜索技术。

在千禧年的交汇处,中国互联网蓄足马力,各种新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背后的原因可从供需两端来看:一方面,国内互联网用户经历了一轮广泛的普及教育后,已经接受了互联网这一新鲜事物,此后用户开始对互联网细分领域提出更深层次的需求,例如社交、游戏、电商、搜索等等。

另一方面在于互联网创业者对于市场变化的敏锐捕捉和自身累积的经验,例如马云选择B2C电商,部分原因源于在对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携程四君子选择旅游,是看到了国内旅游市场的痛点等等。

当然,在千禧年来临之时,最辉煌的还是门户网站。2000年,三大门户接连赴美上市,站在了互联网行业的顶峰。

危机来临,活下去

对于三大门户网站而言,上市固然是一件幸事。但不幸的是,它们马上遭遇到一场互联网泡沫破灭危机,其他互联网企业也未能幸免。

20世纪末,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以互联网公司股票构成的纳斯达克指数,从1991年4月的500点一路猛涨,在1998年7月达到2000点后,又在1999年12月冲上4000点。1999年全年,美国新上市的互联网企业高达309家。而在1999年之前,美国所有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加起来也不过100家。

互联网热潮汹涌过后,泡沫也随之而来。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纳斯达克指数从5084点一路狂泻到1300点,200多家互联网企业倒闭,市值蒸发85000亿美元。新浪、搜狐、网易等中国互联网企业股价也坠入谷底。

泡沫破灭之下,不少互联网企业的投资人都表示要撤资。2001年,有调查机构称,年内将有一半以上网站倒闭。一时之间人人自危,许多互联网企业开始寻找自力更生的办法。

在此之前,许多互联网企业为了快速获得用户,实现跑马圈地,在风投的支撑下拼命烧钱提供免费服务,比如免费浏览信息、发邮件、玩游戏等等。突然之间,资本的潮水褪去,他们才发现单纯靠花钱吸引用户注意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自己必须要开始寻找盈利模式了。

互联网企业在泡沫破灭之下,纷纷寻找盈利的形势,还引起了《人民日报》的注意。当时《人民日报》在《互联网: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称,互联网要摆脱“泡沫”形象,得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降低自身成本;二是推出有偿收费服务,包括邮件、信息产品、电子商务服务等等;三是考虑将电信服务接入商的一部分收入,适度转移给互联网内容服务商。

一场声势浩大、绝地求生的收费行动,在互联网行业蔓延开来。不少互联网企业重新审视自己,开始推出收费服务。比如在严格控制成本的同时,网易推出个人主页收费服务,搜狐推出“商业网站登录”的收费业务,腾讯的QQ也开始收费注册。不过,真正让许多互联网企业获得盈利空间、赢得喘息机会的,还是《人民日报》所说的“第三个方面”,即电信服务商合作。

在互联网企业人人自危的时刻,中国移动推出了移动梦网业务。它就像一个大超市,涵盖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WAP)、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各种多元化信息服务。随后许多互联网企业通过与电信商合作,开展短信业务。2001年1月,网易和搜狐先后推出手机短信服务。5月,新浪也推出短信服务。腾讯则早在2000年8月,就和广东移动进行合作,QQ和手机短信之间可以随时实现信息互通。

短信业务如今虽然看起来并没有多大价值空间,但当时却帮助一批互联网企业赢得不俗的收入。2001年6月,马化腾对公司员工称,“移动梦网”业务开展顺利,腾讯的财务报表第一次实现了单月盈亏平衡。2002年第二季度,短信为网易带来了1500万元的收入,这是网易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首次实现盈利。

有人用移动梦网实现盈利,也有靠自己独有的商业模式找到了赚钱方法。2001年9月22日,百度竞价排名系统上线。因为它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性价比较高的推广平台,因此备受中小企业的欢迎。到2002年底,百度的竞价排名销售达到了580万元,基本实现预定目标。百度也找到了未来获取收入的主要模式之一。

2001年11月,盛大网络游戏《传奇》上线。这是一款陈天桥从韩国Actoz公司引进,以30万美金获得独家代理权的游戏。《传奇》是一种扮演类游戏,玩家花时间、金钱投入其中,用户黏性非常强,盛大也赚得盆满钵满。一个月后,《传奇》同时在线的人数迅速突破40万,盛大的投资全部收回。

2002年,盛大收入和净利润达到3.26亿元和1.39亿元;2003年收入和净利润均较上年翻了近1倍,分别达6.33亿元和2.73亿元。此时盛大的员工只有100人左右,但《传奇》每天带来的收入已经突破100万元,陈天桥兴奋地有时会从梦中惊醒。

盛大布局游戏所获得的超高回报,引起了网易和腾讯的注意。2002年,网易推出的《大话西游OnlineⅡ》,成为国内率先成功运营的国产网络游戏。网易股价从2002年初的0.95美元,蹿升到2003年的70美元高位,成为“纳斯达克第一股”。

2003年,32岁的丁磊成为了中国最年轻的首富。游戏业务在网易营收中的占比,也从2003年的37%一路蹿升,此后多年一直保持在八成左右的水平,堪称网易最大的一棵摇钱树。

同样在2003年,腾讯首次向游戏领域拓展,QQ游戏横空出世,其同样为腾讯带来了大笔的收入。到今年上半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394.93亿元,腾讯、网易两家就占据了7成,可谓中国网游界不折不扣的两大巨头。

2002年,在B2B电子商务里耕耘的马云,也看到了一丝胜利的曙光。这年年初,马云给阿里巴巴定了一个目标,“赚1块钱”。到了3月,阿里巴巴B2B业务开始全面收费。2002年年末,阿里巴巴实现了全年盈利一块钱的目标,首席财务官蔡崇信和首席技术官吴炯在财务办公室,把阿里巴巴赚的第一块钱装入信封,满脸笑容。

就在许多互联网企业找到自己盈利方法,信心满满地朝着更大盈利空间迈进时,2003年一场非典疫情席卷整个中国,又一次让互联网圈胆战心惊。

最为担忧的当属阿里巴巴。因为当时全杭州总共只有4起非典案例,其中有一例就是阿里员工。阿里所有的员工都被居家隔离,几乎遭遇关门噩梦。好在,阿里员工的强组织性,稳住了濒临危险的公司。

在员工被隔离期间,阿里还秘密完成了一次自我进化。2003年5月10日,在湖畔花园里C2C网站淘宝网诞生,矛头直指当时国内最大的C2C电商平台eBay。此后,淘宝与eBay进行了一场激烈而残酷的争斗,最终淘宝打败了eBay。其后,淘宝又陆续孵化出支付宝等产品,阿里巴巴的实力逐渐壮大。塞翁之马焉知非福,阿里巴巴前CEO卫哲称,没有遇到非典,可能阿里巴巴就没了。 

同样被非典困扰的,还有北京中关村里的一位年轻人。2003年初,创办五年的京东多媒体,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光磁产品代理商。掌门人刘强东蠢蠢欲动,准备在2003年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谁料,非典来袭让他不仅没法考虑扩张,还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

当时北京是非典重灾区,几乎所有线下门店都关门,刘强东担心员工被感染,也把12家门店全部关闭。更令他感到担忧的是,京东多媒体账面上只有两千多万元现金,最多只能撑三个月,而专家认为非典要六个月才能过去。

线下受阻,无奈之下刘强东只好在线上论坛里发帖宣传自己的公司,试图寻找一线希望。让他感到惊喜的是,一位颇有公信力的版主跟帖称,“京东多媒体这家公司我知道,在中关村这家公司五年没卖过假碟片”。版主的发话非常有效,很快就有21个客户找到京东多媒体。

首次接触互联网的成功,让刘强东发现了新的商业模式。于是非典结束后,逃过一劫的刘强东在2004年宣布关闭实体店,彻底转型做电子商务。此后多年,京东花重力布局物流,逐渐发展成为紧跟阿里的国内第二大电商平台。

在非典前后,还有一些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陆续出现,比如大众点评、口碑网等等。总之,非典让中国经济承受压力,同时也让一些互联网企业发现了新的机会。

当疫情危机过去之后,中国互联网兴起一波上市热。2003年,携程上市。2004年,中国有7家互联网公司上市,其中包括盛大和腾讯。2005年,百度上市。仅仅几年时间,中国互联网企业就连续经历泡沫破灭、非典两场惊心动魄的危机。

这注定是一段中国互联网备受煎熬和历练的岁月,也是中国互联网走向务实和成熟的岁月。烟花散尽,尘埃落定,冷清和孤寂让互联网从业者们不再大话连篇炒作概念,而是真正把注意力放在技术和产品开发上。互联网企业也深刻意识到,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找到能维持自己生存的盈利模式。

从信息爆发,到O2O雏形

当经历了两次生死危机后,中国互联网慢慢稳定下来。2004年,中国互联网正式开启Web 2.0时代。此后一直到2009年,互联网的主角属于信息。

Web 2.0时代,信息内容浪潮从在线视频领域开始。2004年,贾跃亭创立的乐视网,成为中国第一家视频网站平台,拉开了在线视频的序幕。同一年年底,搜狐推出搜狐视频。此时,搜狐总裁古永锵可能不会想到,两年后他会创立另一家视频网站优酷并与土豆网实现合并。

同样,搜狐副总裁龚宇也不会想到,六年后他会成为视频网站爱奇艺的掌门人。优酷和爱艺奇,在2011年遇到了腾讯视频,三者在视频领域展开烧钱大战。只是,在线视频到现在仍然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2005年,豆瓣上线并成为所有文艺爱好者的聚集地。主打网络小说的起点中文网流量猛增,如今进化成阅文集团。同样是2005年,58同城和赶集网诞生,分类信息网站领域泛起波涛。两家平台打得不可开交,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回忆道,在并购赶集网的前十年里,他每天想得最多的便是将对方收购。

2005年,中国互联网还掀起了一场博客运动。方兴东在2002年创办的博客中国,凭借赋予个人媒体角色的功能,逐渐收获大量的用户,这也引起了其他互联网企业的注意。2005年6月,腾讯推出Q-zone,随后新浪、搜狐、网易等也竞相进入了博客领域。

随着几大门户网站的进入,博客领域变得生机盎然。2005年前9个月,中国博客累计注册账户数达到3336万,比2004年底翻了一番。用户对于能在公共领域发言,感到兴奋。

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这是PC时代互联网高峰。同时,也是搜狐的巅峰时刻。由于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互联网赞助商,搜狐在奥运会期间创造了5分钟访问量300万、1小时破亿的流量记录,并且赢得门户网站中用户首选率和满意度的双料冠军。

奥运会结束后,搜狐业绩和股价便全面超越新浪,坐稳门户第一宝座。不过,新浪在第二年推出新浪微博,并将其打造为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实现了自己的二次生长。网易此时已经撕去了门户网站的标签,变得更像是一家游戏公司——2008年,网易游戏收入占总收入的83%。

当前浪“三大门户”走出不同的路径时,后浪已经开始超越他们了。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后,2008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市值均达到100亿美元。从营收来看,2008年腾讯达到10.4亿美元,百度为4.6亿美元、阿里巴巴为4.4亿美元,而搜狐为4.3亿美元、网易为4.3亿美元、新浪为3.7亿美元。从财务角度看,BAT三家已经全面超过传统三大门户,其中尤以腾讯表现最为出色。

腾讯营收的强劲实力,主要来自于游戏业务。2008年,腾讯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7.191亿美元,同比增长95.5%,贡献了70%的营收。增值服务中,又以游戏的创收能力最强。那一年,QQ游戏以及几款腾讯新游戏,如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和QQ炫舞受到热捧,推动了网络游戏收入的增长。

腾讯在游戏发力,百度则在流量入口上深耕。很早百度就意识到信息内容对于搜索引擎的重要性,于是建立了百度知道、百度贴吧和百度百科等业务板块,为其成为最大的流量入口奠定了基础。

2008年,阿里巴巴也迈出具有里程碑式的一步——淘宝推出淘宝商城,也就是如今的天猫前身。由此,阿里巴巴在深耕C2C领域多年后,再次选择在B2C业务上重点布局。淘宝商城推出的同时,另一边的京东多媒体改名为京东商城,同样在B2C业务上迈出重要的一步。此后,淘宝、京东两大电商平台在B2C赛道正式展开比拼。

当淘宝、京东在B2C上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 B2C的一种特殊形式——O2O火了起来。所谓O2O,指的是将线下的商业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这种模式的出现,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在充分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信息浪潮后,用户已经不满足于基本的信息、娱乐功能,开始对消费服务提出要求。2008年,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迅速走红。它采取的模式是,把众多的消费者聚合起来,以集体力量与线下商家进行博弈,获得较大的折扣价格,进而吸引网民团购消费。

Groupon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中消费者缺乏议价能力的弱势地位,更激活了国内O2O市场。要知道,在Groupon诞生以前,国内以B2C、C2C为主的电子商务一直以实物类交易为主,围绕线下本地生活服务的网络平台寥寥无几,即便有也大多为信息获取模式,并没有在消费模式上往前迈进一步。

在Groupon的带动下,国内互联网在O2O领域产生了新一波创业激情。2008年,张旭豪在上海交大校园里,创立专注于本地生活服务的O2O平台饿了么。2010年1月16日,国内首家团购网站“满座”上线,开启了团购大战的序幕。

面对这个新的增长赛道,没有人愿意落后于他人。同年3月,王兴创立美团。另外,淘宝网推出团购频道“聚划算”,搜狐推出爱家团,新浪和腾讯推出新浪团和QQ团,大众点评和58同城也迅速跟进。到2011年8月,国内团购网站的数量已经超过5000家,形成了千团大战的盛况。投资者的热情被点燃,当时很多投资人给团购创业者的话都是,“你往前冲,速度最重要,钱不是问题”。

不过,当数千家团购网站纷纷涌入赛道后,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在技术、客户、消费者、服务等多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低水平、同质化,成为团购这片红海中大多数选手的软肋。喧嚣过后,许多团购网站的资金链条断裂,网站难以为继,投资人也开始撤离。到2011年末,全国有1968家团购网站在激烈地竞争中关闭,占所有运营团购网站总数量的33%。到了2012年年底,国内近八成的团购网站倒闭。

喧嚣结束后,最后的胜利者属于美团。它凭借在二三线城市的布局、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营、对用户体验的深耕,以及强大的地推铁军,战斗到了最后。

从PC跨入移动互联:阿里vs腾讯

在千团大战如火如荼的时候,移动互联网的脚步悄然而至,它开辟了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

2009年开春,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布了3G牌照。由于3G可以实现高速移动宽带,从而真正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同年6月,苹果发布iPhone 3GS,进一步加速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已经在金山功成名就的雷军,也嗅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智能手机的巨大前景。2011年8月16日,雷军发布小米手机,中国智能手机产业被植入一股新鲜血液。当手机催生大量低头族时,PC时代里的互联网巨头,开始把战场转移至小小的手机屏幕上。

当移动互联网开始接替PC互联网时,新旧两个互联网时代里的竞争格局早已重新洗牌。最早的“三门户”已经呈现出不同的命运。搜狐在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独家互联网赞助商,张朝阳由此达到名气的巅峰。不过,此后他却陷入迷失之中。

2011年,张朝阳称自己抑郁并暂时退出互联网江湖。其实在2008~2011年之间,搜狐已经接连错失微博、社区等多个风口,离互联网中心越来越远。而另一大门户网络新浪则一直被股权松散导致的管理层频繁更替所困扰,长远的战略一直不清晰。

直到2012年曹国伟出任新浪董事长,新浪才逐渐稳定下来,但是此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辉煌。其手中逐渐只剩下新浪微博一张好牌。只是,这张牌如今也处在下滑态势之中。

更为关键的是,搜狐与新浪对于“钱景”业务缺乏前瞻性和执行力,这是导致二者掉队的根本。这一点上,网易看得最为透彻和清晰,它早已撕去了自己门户的标签,寻找更有钱景的业务。如今,它俨然已经成为一家以游戏为主、多赛道同时发力的公司。

从市值上看,2011年“BAT”三巨头鼎立的格局已经稳固。当年3月,百度市值达到460亿美元,摘下中国互联网第一头衔,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不过,百度在第一的位置并没有坐稳多久。2011年,张小龙主导研发的微信上线,腾讯成为首个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选手。另一边的马云,在高层会议上喊出,“无线不是电子商务服务的,电子商务是为无线服务的”。于是在“all in无线”战略下,阿里先后将淘宝、支付宝送进移动互联网时代。

BAT三巨头中,移动互联网对于百度的冲击最大。因为用户获取信息的入口,不再是搜索引擎,而是一个个APP。然而,百度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到来却显得后知后觉,这也让它在移动互联时代一路掉队。到了2012年,腾讯市值大涨,远超百度,百度自身的市值不断下滑。同样在这一年,阿里巴巴从港交所退市。马云解释称,退市是为了制定更长远的规划。此时,阿里与腾讯的较量在暗地里已经拉开序幕。

2012年,手机网民数量首次超过了PC网民数量,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到来,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形态。比如,根植于下沉市场的短视频平台快手、主打推荐算法和信息流分发的资讯平台今日头条、共享出行里的滴滴、快的,均在2012年诞生。

2013年,手机4G网络的普及,带动了一波直播热,进而爆发了一场“百播大战”,虎牙、斗鱼成为其中的佼佼者。2014年,ofo小黄车走出北大校园,带来一股共享单车热。2015年,拼多多成立,外界发现五环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消费市场。

此时的移动互联网时期,如同当年PC时代“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局面一样,展现出勃勃生机。不过与当年不一样的是,大多数新兴移动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背后,都有两个巨头的影子。

它们就是阿里和腾讯。

滴滴与快的,打响了移动互联网的首场战争。两家打车平台在2014年展开疯狂的烧钱补贴大战,背后便是阿里与腾讯两家在各自发力。马化腾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称,滴滴与快的大战时,背后的腾讯与阿里最高一天亏4000万,谁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尽弃了。后来在跟马云沟通,以及很多资本的撮合下,2015年滴滴与快的合并了。

很多人认为阿里与腾讯各自支持快的与滴滴,只是在争夺共享出行的市场份额。事实上,往更深层次看,阿里与腾讯是在抢夺支付入口,进而掌握在O2O领域的主动权。滴滴与快的的竞争,只是阿里与腾讯在O2O竞争上的一个局部战场。

由于移动互联网摆脱了地域限制,因此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变得更为紧密与便捷,庞大的线下消费市场被大幅撬动,O2O迅速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第一轮战役的前线阵地,无数互联网企业都从中看到了巨大机遇。不过在进军O2O之前,他们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那便是在线支付。支付入口,连接着线上与线下的枢纽。

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是支付领域的头部选手。数据显示,2013年支付宝占据第三方支付市场份额的48.5%。因此,阿里巴巴进军O2O的优势非常明显。而腾讯当时凭借拥有3.5亿月活用户的微信,已经是互联网最大的流量入口,拥有领先的线上流量规模优势。

二者之间的较量一触即发。2014年春节,微信凭借春节红包完成了大规模的用户绑卡。一夜之间,微信红包完成支付宝花了八年才干完的活儿。马云的危机感急剧上升,称其“偷袭珍珠港”。

随后,阿里与腾讯在O2O的支付入口上展开激烈厮杀。线下的微信二维码、支付宝二维码随处可见。当然,支付仅仅是O2O闭环链条的节点之一,双方在本地生活、地图等多个O2O细分板块的竞争也趋向于白热化,同时也将大量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企业纳入麾下。2014年,阿里在美上市,创下250亿美元的IPO纪录。粮草充足的阿里与腾讯之间竞争的动能再次升级。

2015年,美团和大众点评宣布合并。这次合并不仅改变了O2O市场的格局,也使得本来与阿里关系亲密的美团站到了腾讯阵列,阿里则转而收购了饿了么。如今,阿里系与腾讯系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竞争,几乎成为移动互联网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二者也凭借各自千亿美元级别的市值,稳稳地成为中国互联网界的绝对双巨头。

2016年以后,中国互联网几乎没有再诞生新的商业模式。在国家大力提倡的“互联网+”政策下,格局已定的互联网行业开始向各行各业蔓延,产业数字化的浪潮开始兴起。可以说,2012年到2016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也是创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时期。

回溯历史,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互联网浩浩荡荡,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推动这种变化的主导人,一波又一波的互联网企业在竞赛场互相比拼,激荡起恢弘而又精彩纷呈的时代浪潮。

有人进阶,有人退出,有人被推到赛场边缘。究其原因,个体的实力与时代的力量糅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下的格局。在PC互联网时代的开端,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凭借敏锐嗅觉和先发优势,迅速站到了互联网的最前沿。阿里、腾讯、百度、盛大、携程等后起之秀也蓄势待发。

然而,互联网泡沫和非典疫情,让所有互联网企业面临生死考验。有人没有撑住,倒在了时代的重压之下。有人却在绝地求生中,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比如腾讯落子游戏、百度布局竞价排名等等。也有人找到新的商业形态,比如淘宝网、京东等等。时代变化下,格局在重新洗牌,原来的“三大门户”变成了“BAT”。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让中国互联网进入新的时代,格局再次面临洗牌。“BAT”中的腾讯、阿里反应迅速,率先拿到移动互联网船票,百度的动作稍显缓慢,从而落后于整个移动互联时代。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在催生美团、滴滴、字节跳动等多个新秀的崛起。

不过,在移动互联网赛道上,顶级玩家属于阿里和腾讯。前者属于战略驱动型,后者属于产品驱动型,它们凭借在PC时代的原始积累,以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反应,一路走下来,坐稳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头部的两把交椅。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当下一个互联网时代到来时,格局或将重新面临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