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现在还沉浸在本月苹果新品发布会的兴奋中:在这次万众期待的发布会,苹果推出了旗舰产品iPhone X,它支持全新的人脸识别Face Id技术,以取代之前我们习惯的指纹识别。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刷脸”识别领域,中国是最早实现大范围商业应用的国家,并且在面部识别技术上,中国式“刷脸”领先于西方,正在不断蓬勃发展之中。
让外媒惊叹的中国式“刷脸”
据英国《泰晤士报》、德国《商报》等外媒报道,“在无现金支付方面,中国当前已经走在前面了。”比如,在中国的一些肯德基餐厅,要吃上鸡肉汉堡只需给一个灿烂的笑脸。该餐厅使用了面部识别技术,让食客可以用微笑结账。
国内正在有越来越多的地方使用类似系统。在像安保这样的领域以及机场、火车站和大学等场所,已经在应用面部识别技术。日常生活上,甚至我们已经习惯了再支付宝、滴滴出行等平台上的刷脸验证。
总的来说,其实国内面部识别背后的基础人工智能研究水平与欧美相似,但在商业应用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以BAT为代表的中国技术巨头正在急于推动面部识别技术的商业应用,试图超越西方竞争对手,而西方竞争对手因为地区习惯和政策的差异,对面部识别采取更谨慎的态度,担心引起消费者隐私担忧。
虽然隐私问题已经放缓了部分技术的应用发展,但许多国人已经习惯于日常工作中使用面部扫描、付款等。这些应用和体验涵盖了住宅区、学生宿舍和酒店等等。阿里巴巴在线支付子公司蚂蚁金服让其450万用户通过自拍登录自己的在线钱包;而中国建设银行允许客户在自动售货机上刷脸付款;打车服务公司滴滴出行正在使用该技术来验证司机身份;而搜索引擎百度已经开发了面部识别门,以进入其办公室和旅游景点。在国内,面部识别甚至被用来消除几十年来的老问题:北京天坛卫生纸的经常性损耗。知名公园的公共厕所现在配有一个识别用户脸部的纸张分配器,不允许频繁重复访问。
国内对面部识别的胃口已经催生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面部识别“独角兽”:总部在北京的Face ++(发音为“Face plus plus”)在12月份的第三轮大型融资活动中筹集了1亿美元,凭借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成为全球面部识别领域第一家独角兽初创公司。
蓬勃发展的背后:匆忙前进与个人隐私的抉择
与所有AI应用一样,人脸识别技术对数据的访问至关重要。国内人口众多和宽松的隐私法律相结合使得获取信息成本大幅降低,这也是国内人脸识别技术和商业应用得以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中国并不规范采集人们图像,所以在这里收集数据比在美国更容易。”国外人脸识专家Leng表示,“在早期,5元(不到一美元)你就可以买到一张人脸图像”。
“中国把隐私视为负概念历史悠久。” Simmons&Simmons在上海的技术律师Xun Yang表示, “直到近些年,2009年才出台第一款明确禁止滥用个人信息的法律。”
因此,比起西方同行,中国企业推出面部识别更为大胆。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主席Eric Schmidt在2011年称面部识别为“令人毛骨悚然”的,并承诺不会制作用户图像数据库。 在美国,面部识别的商业使用目前受到限制,主要是在社交媒体上自动标记人物照片。
Alphabet智能家居单位Nest也将面部识别功能纳入了其安全摄像头,但伊利诺斯州将这一功能被排除在外,这个州对于收集生物特征数据有严格的法律限制。
不过,人脸识别也存在被滥用的可能。与指纹识别不同,面部识别可以被动地进行,这意味着用户不一定知道他们被检测到。比如,国内在火车站的监控摄像头中使用此功能,来向警察示警那些被禁止出行的乘客。
在国内,包括面部识别在内的未来生物识别技术市场是由国家身份识别系统协同促进的。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家识别图像数据库——超过10亿,而美国约只有4亿。
国内用户已经习惯于将身份证插入芯片读取器来设置手机帐户、购买火车票或入住酒店。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政府是世界上第一个在身份证上实施射频识别技术的国家,这意味着每个人口袋里的卡片必须经过射频识别门才能识别身份。
国内的这一切举措都增加了我们对ID识别技术的认可,许多外企或者西方国家可能会觉得这不太妙。但用户却实现了更为方便快捷的体验——正如一位国外专家上个月在上海附近的一个论坛上所说:“中国是一个匆忙的国家”。因为要快速发展,在前进与隐私的选择当中,我们可能更重视技术与经济的前进。这并不能说明孰是孰非,只是在技术和应用不断发展甚至领先西方的今天,希望我们能同时关注技术不要被滥用、加强对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
中国式“刷脸”的展望
靠脸吃饭、刷脸取钱、看脸值机……当身份证、银行卡、微信和支付宝账号纷纷与“脸”绑定在一起,“刷脸时代”正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来。而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消费、金融、出行等多个领域加速落地,加上本月全屏iPhoneX手机对刷脸识别的支持,这波“靠脸上位”的智能热浪被推向高潮。
中国在面部识别商业领域的应用早已领先西方,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也注定会让以面部识别为代表的新兴识别技术越来越广泛地造福大众,这点毋庸置疑。但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注定会面临一些“牺牲”:虽然人脸识别解放了双手、告别了密码和二维码,但当“刷脸”和“钱”、“个人信息”、“隐私”紧密绑在了一起,不管是厂商还是用户都难以潇洒,不得不谨慎对待。
所以未来的中国式“刷脸”除了保持现在高速发展的态势,在技术水平和商业应用都保持国际前列,还应该在在个人隐私保护、安全防范、有效监管等领域发挥出带头作用,示范摸索出又能良好应用,又可以有效保护用户、不违反法律法规的“两全”手段与大范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