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借助近两年出现的新设备、新技术,如今的ICU在部署速度、诊断效率以及灵活性上获得了很大提升。

受访者之一,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

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种新型传染病的出现,从1月到现在,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助力下,疫情已经迅速得到了控制。在此次疫情当中,很多人会想起2003年非典的场景,相比于当时的条件,如今中国的医疗水平、应用的医疗器材、医疗技术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对发热病人的收治还是危重症患者的救助能力,都获得了很大提升。

以ICU为例,它是疫情中收治危重症患者的区域,在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的过程中,这里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由于此次疫情的较强传染性,ICU前期的部署需求量以及专业仪器的调动速度都变得至关重要。

不过,借助近两年出现的新型设备、新型医疗技术,ICU的救治效率也获得了大幅度增加,从钛媒体此次与一线医护人员的交流中就可以感受到,在具备智能化与便携化的医疗设备引入ICU后,助力了整个诊断、治疗环节。

疫情之下的 ICU

湘雅医疗队

湘雅医疗队

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丽娜是该院援汉医疗队的一线医生,与队友一起接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协和西院区的重症病区。

据张丽娜介绍,在此次疫情当中,年轻人转为危重症情况的并不多见,以她所在的病房为例,接收到的危重症患者基本上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最大的一个患者年纪是93岁,所以他们在进入ICU时,很多都已经患有基础的器官功能性疾病,像高血压、冠心病以及一些心肺疾病。

所以在这种传染性疾病面前,老年人由于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又患有基础病,因此在治疗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另外,在对新冠病毒肺炎的救助过程中,也要同时考虑到其他疾病的治疗方案,因此ICU的医护工作者必须保持对患者的长效监测以及身体情况异动的实时响应。

在工作中,医护人员采取8小时一班制的工作分配方式,中间会有一部分医生在内场、外场进行轮换。根据要求,医生在内场里面停留的时间尽可能不超过5小时,一般是4小时,如果遇到极特殊情况,最长允许时限也仅为6小时,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防护服、口罩能够发挥其效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能够拥有较为充沛的精力。

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

中日友好医院医疗队

钛媒体还从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段军口中了解到,随着疫情防控起到成效,新增感染人群的减少,他所工作的医院已经开始出现“床等人”的情况。段军教授作为中日友好医院首批赴武汉医疗队的队长,在1月26日就到达了武汉并迅速加入到抗疫的队伍中。

他表示:“我们科室共有50张床位,从最开始50个病人收满之后,经过治疗陆续有20多个病人已经出院,虽然后期又收治了一些病人,但从2月底开始,床位就已经开始出现闲置的情况。”

期间,他的团队也曾与指挥部多次主动申请收治危重病人,指挥部回复的消息是目前床位已经能够满足重病人的收治。他所在的科室在2月底也已经空置了10张床,可见目前疫情的形势已经逐步好转,相信在这一批病人完成治疗陆续出院后,新添病人数量将会逐渐降至零点。

全面检测是高效治疗的前提

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丽娜

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丽娜

针对新冠肺炎,“发现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节点,尤其是轻度患者,早发现、早干预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由于其具备更强的免疫力,自身也极少患有基础病,所以早期轻症开始进行干预的时候治疗的效率和效果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危重症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监测”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步骤,比如逐渐被大众所熟知的核酸检测,这就是一个重要的病人状态检测方法。

肺部CT与超声波等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补充检测,首先肺部CT影像本身对于临床的重症病人救治有着关键的指导意义。一方面,有些患者在核酸检测中是阴性,但是临床CT却呈现出高度疑似,这个时候就需要隔离观察并在必要时早期介入治疗。面对疫情这样具有特殊性的疾病,过去ICU中所配备的仪器往往都是针对专业科室与人员,在操作时需要很多辅导步骤,这也造成了在应对突发情况时,所需专业医护人员容易出现“缺口”。

病房工作

病房工作

超声检测除了为诊断提供参考以外,更多的是贯穿于新冠病人重症肺炎救治的整个过程。其中一个关键作用就是可以对病情做出早期预警,通过超声检测,分析出哪些病人会发展或者变成重症,并根据结果去进行重症的分级。这对于提高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降低轻重症转化率都有很好的的促进效果。

在新型设备与技术的支持下,超声检测的便捷性,尤其是相比于CT而言更加凸显,检测步骤与结果呈现速度都要有优势。比如发现病人出现了呼吸衰竭,通过超声检测就可以快速地判断出病因在哪里,根据病因去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新型设备还提供了更加明确、简洁的操作指南与智能化的结果显示。

在采访中,段军也提到,近两年研发的新型超声波设备增加了很多简单化操作,甚至有些设备已经开始拥有AI能力。“比如我们科室使用的危重症超声Venue,这是一款由GE研发的超声诊断产品,与传统的设备相比,本身的上手操作难度降低,并且产品具备蓄电池的,可以随时移动。”他说道,对于新冠病毒肺炎这样具备传染性的疾病,设备的智能化操作可以大幅降低上手难度,而智能结果分析则可以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关于抗疫血浆的治疗方式应用,钛媒体也向张丽娜进行了解。她表示,目前所处的科室并没有采用这一方式,主要是考虑到其涉及的步骤较为复杂、周期较长。在血浆治疗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康复期患者献血、制作血浆,还需要考虑这些血浆的配型的情况等问题。不过她也表示,各个地区所面临的情况、患者数量都会有所不同,在其他地区这一方式也许会非常有效。

未来医疗:设备赋予灵活性、信息增加共享性

未来医疗

未来医疗

张丽娜还告诉钛媒体,在此次疫情的应对过程中,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在于工作的响应速度,这其中又包括设备、人员、物资等方面的快速援助。在疫情初期,面对危重症患者增多的情况,目前已有的ICU病房数量很难满足需求,因此就需要对已有病房进行重新布置,以她所工作的地点为例,就是一个眼科病房改造成的重症病房。

在病房的布置过程中,设备人员的配置速度都非常快,但受限于原有的病房基础设施能力,很难短期内将其直接完全构建成ICU的标准。她认为,在保持精度与使用强度需求的情况下,未来医疗器械的灵活性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一台能够灵活部署的机器,将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很大作用。

另外,钛媒体也注意到,随着在线医疗的不断发展,很多基础医疗科室都在逐渐向“线上+线下”的形式发展,对于医院场地的占用也会占地,而老龄化带来的ICU需求却会增长,因为对于危重症患者,在短期内很难将相关的诊断、治疗向线上模式推进,因此在未来医疗体系中,线上能够解决的健康小问题会越来越多,而依赖线下进行的危重症看护、复杂手术场景也会变得更加重要。

重症医学临床应用的超声系统

重症医学临床应用的超声系统

对于新设备的研发方向,从事医疗设备制造的企业、产品也随着未来医疗体系的发展方向同步进行着。根据此前钛媒体与GE有关人士的沟通,以此次应用较多的危重症超声Venue为例,除了在研发之初就考虑到针对ICU的特殊性与场景需求的多样性,简化了操作步骤以方便不同医护工作者都能快速上手。

另外,智能结果比对,设备自身具备一定便携性,都是在为未来ICU形态进行提前探索,事实证明在应对突发情况与ICU部署量增长时,向信息互联、操作可视化与精简化方向推进,是对未来产品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面对传染性疾病的时候,往往对某一个科室或某一专业医护工作者的数量要求大幅提升。

同时,传染性疾病又需要减少接触,增加隔离方式,在此次疫情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远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比如在中日友好医院,GE通过布置管线,构建了一座中央监护站,即使处于隔离地区以外,同样可以实时查看到隔离病房里病人的情况,如果这套系统在未来可以普及,面对传染性疾病时就可以节省一部分防护服的消耗,同时也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2020年随着5G网络在中国的部署范围持续扩大,更多医疗机构将会实现5G网络全覆盖,在此背景下,医疗中应用的全程可视化对讲、病人情况自动分析、报警、可移动个人监护站等技术,也就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条件。相信随着医疗器械、医疗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未来的智慧医疗当中,在线医小病、快速医大病将成为可能。(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 | 邓剑云)